[实用新型]一种防灾逃生间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7715.1 | 申请日: | 2017-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34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何益斌;吴方伯;张高波;胡柯;左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方伯 |
主分类号: | E04H9/00 | 分类号: | E04H9/00;E04H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逃生 出入口 爬梯 救援 层间 洞口 墙体 房屋 防灾 防护罩 通风口 洞口边缘 全封闭式 上下贯通 灾害发生 灾害现场 防掉落 室内外 掩埋式 顶层 护栏 连通 楼层 通风 地震 火灾 出口 | ||
一种防灾逃生间,包括墙体、底/顶板、逃生间入口、逃生间出口。所述墙体上设置有用于逃生的爬梯和逃生间出入口,在逃生间出口处设有防掩埋式防护罩;所述底/顶板上开有层间洞口,洞口边缘安装有防掉落的护栏,顶层顶板上设置有顶部通风口。逃生间既可以设置于房屋之内,也可以设置于房屋之外。逃生间除出入口和顶部通风口外为全封闭式,通过逃生间出入口、内部的层间洞口及上下贯通的爬梯将室内外进行有效连通,当火灾或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房屋内的人员可以通过各层逃生间入口快速进入逃生间,在逃生间内等待救援或自行通过爬梯逃离灾害现场;同时,救援人员也可以借助逃生间到达相应楼层展开救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指一种防灾逃生间。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建筑物密度的不断增大和高层建筑的持续增多。一方面,由于建筑物密集,导致在建筑物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时没有足够而有效的空旷场地进行避难防灾;另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物高度大的原因,导致在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时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逃离建筑物。上述两方面问题在以往的各种灾害中都造成了不少的人员伤亡。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灾逃生间。该防灾逃生间克服了传统建筑物缺少防灾避难场所和逃生途径距离过长或不畅的问题,使受灾人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比较安全的避难场所,同时还避免了在逃生过程中的拥挤和踩踏,保证逃生的高效和便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灾逃生间,包括墙体、底/顶板、逃生间入口、逃生间出口。所述墙体上设置有用于逃生的爬梯和逃生间出入口,房屋中每户对应有一个逃生间入口且直通室内人员主要活动区,逃生间出口设置于逃生间底部且直通室外,并在出口处设有防掩埋式防护罩;所述底/顶板上开有层间洞口,洞口边缘安装有防掉落的护栏,顶层顶板上设置有顶部通风口。逃生间既可以设置于房屋之内,也可以设置于房屋之外,当逃生间设置于房屋之内时,可通过逃生间入口直接与房屋室内连通,当所述逃生间设置于房屋之外时,则通过连廊将逃生间入口与房屋室内进行连通,并采用连梁将各逃生间进行连接,形成整体。逃生间除出入口和顶部通风口外为全封闭式,通过逃生间出入口、内部的层间洞口及上下贯通的爬梯将室内外进行有效连通,当火灾或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房屋内的人员可以通过各层逃生间入口快速进入逃生间,在逃生间内等待救援或自行通过爬梯逃离灾害现场;同时,救援人员也可以借助逃生间到达相应楼层展开救援。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逃生间采用了抗震性能突出的筒体结构,保证了在地震作用下逃生间结构自身的安全性;同时,当逃生间设置于房屋之外,通过连廊与房屋连接时,可有效减弱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作用通过连廊传递给逃生间,以及通过连梁将各逃生间连成整体,都进一步地保证了逃生间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逃生间外围采用全封闭式,除了必要的出入口和通风口,不再开设其他洞口,且出入口安装防火防盗门,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房屋发生火灾时火势通过出入口蔓延进入逃生间内,造成人员伤亡,也可以防止不法分子通过逃生间进入房屋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设在逃生间顶部的通风口能够保证逃生间内空气的流通;另外,在逃生间底层出口处设有防护罩,将出口引向安全区域,避免房屋受灾后坍塌封堵住逃生间出口。在逃生间内每层楼板上都开有层间洞口,洞口边缘设置带有开关门的防护栏,防止人员意外掉落,待逃生时可将护栏上的门打开;洞口间设有上下连通的爬梯,这样避难人员不但可以停留在逃生间内等待救援,或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自行通过爬梯逃离灾害现场,而且救援人员也可以通过爬梯到达指定的位置救援,特别是当消防云梯高度不够时,可以通过爬梯到达合适的位置进行灭火救援。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由于逃生间可以设置于房屋之外,房屋可为新建建筑或已有建筑,所以既可用于新建工程,又可用于改造工程。另外,房屋每户都对应有一个逃生间,这样可以保证灾害发生时避难人员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安全到达逃生间内,避免了以往公共逃生通道的拥挤和混乱,以及在逃生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方伯,未经吴方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77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渣抑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装配式建筑防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