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体式鱿鱼钓船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3733.2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87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健;黄洪亮;杨嘉樑;屈泰春;刘志东;唐峰华;吴越;李灵智;陈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35/14 | 分类号: | B63B35/14;B63B1/10;B63B3/48;A01K7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体式 鱿鱼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体式鱿鱼钓船,包括船体、螺旋桨推进器、甲板、船尾舱、尾帆、鱿鱼钓机、集鱼灯、上层建筑、工作舱、速冻舱、海锚绞车和贮藏舱,船体呈双体式船型、尾部两侧对称分别设置螺旋桨推进器,甲板中部为矩形镂空结构、铺设于船体上,船尾舱设置于船尾的甲板上,尾帆安装在船尾舱上,工作舱、速冻舱和贮藏舱依次设置于船头的甲板上,速冻舱上设置上层建筑,海锚绞车安装于船首的甲板上,鱿鱼钓机沿船体的首尾方向安装在两侧船舷内侧位置的甲板上,集鱼灯沿船体的首尾方向安装在两侧船舷边缘位置的甲板上。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对鱿鱼钓船甲板的利用率,充分利用集鱼灯产生的阴影区,提高生产效率,稳定性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渔业钓船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体式鱿鱼钓船。
背景技术
鱿鱼属于海洋头足类动物,大洋性鱿鱼类资源量丰富、分布广泛,是重要的经济头足类渔业资源。公海鱿鱼钓渔业是中国远洋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鱿鱼为海洋中上层鱼类,适宜生产温度为摄氏14度左右,在海平面下深及100米左右范围游动。鱿钓渔业是利用鱿鱼强烈趋光的生物学特性,使用集鱼灯灯光诱集鱿鱼,各种颜色和大小附有塑料发光体的拟饵钓钩放进海里,鱿鱼缠住鱼钩无法脱身。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畏强光喜弱光,一般聚集在灯光的阴影处,并从阴影处向光亮处的被捕食者发起进攻。因而集鱼灯必须装在船舷内,并保证一定的高度,以确保钓线能在光照与船阴影的交界海域。
鱿鱼的捕捞生产一般采取人工手钓或鱿鱼钓机机钓的作业方式。随着我国鱿钓渔业的发展、钓捕海区和渔船的扩大,如何能够通过机械化的钓捕作业,极大降低船员的劳动强度,是未来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趋势。大型专业鱿鱼钓船通过装备先进的自动鱿鱼钓机替代手工作业,可以极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渔获产量;通过船载加工流水线,可以更高效的整理渔获,提高产品质量。目前,鱿鱼钓船均为单船体、单机、单桨、双甲板、球鼻艏、方尾、尾机型。主要特点是采用单船体、球鼻艏与双甲板船型,理鱼、加工等均在甲板间进行,有利于改善船员劳动条件与实行机械化,同时其船员生活区较为集中。制冷机舱、冻结间、加工间均从尾依次布置在甲板间内。渔捞甲板上的主要设备有鱿鱼钓机、集鱼灯和海锚起放绞车等捕捞设备。鱿鱼钓机从首至尾布置在船舷两侧,诱鱼灯通常吊置在近于两舷甲板的上方。
目前鱿鱼钓船上的集鱼灯和鱿鱼钓机均布置在船舷两侧,工作区域为沿船体走向的两侧船舷区域,有相当一部分光线因被辐射到甲板上而白白地浪费掉,没有充分利用集鱼灯产生的阴影区。现有鱿鱼钓船的生产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体式鱿鱼钓船,增加甲板利用率,充分利用集鱼灯产生的阴影区,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体式鱿鱼钓船,包括船体、螺旋桨推进器、甲板、船尾舱、尾帆、鱿鱼钓机、集鱼灯、上层建筑、工作舱、速冻舱、海锚绞车和贮藏舱,所述船体呈双体式船型、尾部两侧对称分别设置螺旋桨推进器,所述甲板中部为矩形镂空结构、铺设于船体上,所述船尾舱设置于船尾的甲板上,所述尾帆安装在船尾舱上,所述工作舱、速冻舱和贮藏舱依次设置于船头的甲板上,所述速冻舱上设置上层建筑,所述海锚绞车安装于船首的甲板上,所述鱿鱼钓机沿船体的首尾方向安装在两侧船舷内侧位置的甲板上,所述集鱼灯沿船体的首尾方向安装在两侧船舷边缘位置的甲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鱿鱼钓机在两侧船舷的甲板上均安装为内、外两排,内、外两排的鱿鱼钓机之间间隔错位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鱿鱼钓机沿船体的首尾方向的安装间距为2~3m。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集鱼灯通过安装支架进行安装、与甲板之间的安装高度为4~5m,所述集鱼灯之间的安装间距为0.5~1m。
作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船体的尾部为方尾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37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