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0764.2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0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梁媛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1/02 | 分类号: | B60G11/02;B60G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减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中小型MVP汽车减振的后悬架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悬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弹性元件,由若干片等宽但不等长的合金弹簧片组合而成的一根近似等强度的弹性梁。国内外中小型MPV车型均采用后轮驱动的动力布置型式,一般采用两种类型的后悬架结构,一种是钢板弹簧整体桥悬架非独立悬架,另一种是五连杆式螺旋弹簧整体桥非独立悬架,钢板弹簧整体桥非独立悬架采用一根整体桥轴,结构简单,承载性强,多用于承载,物流运输等。目前经常使用的MPV汽车钢板弹簧通常是四片板簧组合而成,即钢板弹簧为等截面四片钢板弹簧,一般为一个主缓冲块。由于四片等截面板簧较重,板簧噪音大,缓冲块寿命较低且舒适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可以降低噪音,正价使用寿命的后悬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后悬架装置包括钢板弹簧,驱动桥,安装支架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车身。所述驱动桥上设置有副缓冲垫。副缓冲块一端安装在安装支架上,另一端与所述副缓冲垫接触。主缓冲总成通过骑马螺栓安装在驱动桥上。所述钢板弹簧固定安装在所述驱动桥上。该钢板弹簧为纵置式布置,由三片板簧组成,其中前两片为主簧,后一片为副簧,副簧采用变截面结构,厚度从中心圆孔处向两端递减。
进一步,在两片主簧之间、第二片主簧与副簧之间分别设置垫板。
进一步,在所述钢板弹簧第二片主簧两端分别设置有减噪垫,该减噪垫由减噪垫板和卡扣Ⅰ组成,所述减噪垫通过卡扣Ⅰ固定在所述钢板弹簧的第二片主簧端部。
进一步,在所述钢板弹簧副簧两端分别设置有圆形凸垫,该减噪垫由凸垫和卡扣Ⅱ组成,所述圆形凸垫通过卡扣Ⅱ固定在所述钢板弹簧的副簧端部;所述凸垫上设置有若干个圆形凸起。
更进一步,所述安装支架包括副支架、纵支架和横支架,纵支架与横支架呈90度设置,分别焊接在所述副支架上,该副支架用于连接所述副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三片板簧变截面渐变刚度结构,应力较小,在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其使用寿命,该悬架渐变刚度形式有利于车辆的舒适性。第二,三片板簧中间的垫子以及两端的减噪垫,增加了簧片间的摩擦,减少了噪音,提高板簧使用寿命。第三,采用主副缓冲块结构形式,双缓冲块结构形式有效地增加了悬架运动过程中的冲击,具有好的冲击吸收能力,副缓冲块更能作为辅助弹簧使用,有利于非独立悬架车辆姿态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悬架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悬架安装轴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钢板弹簧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钢板弹簧A-A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减噪垫的三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圆形凸垫的三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支架示意图。
1、钢板弹簧,2、主缓冲块总成,3、车身,4、安装支架,5、副缓冲块,6、副缓冲垫,7、驱动桥,8、骑马螺栓,9、减噪垫,10、圆形凸垫,11、垫板,12、减噪垫板,13、卡扣Ⅰ,14、凸垫,15、卡扣Ⅱ,16、凸起,17、副支架,18、纵支架,19、横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3所示,该后悬架装置包括钢板弹簧1,驱动桥7,安装支架4通过螺栓组件固定在车身3。驱动桥7上设置有副缓冲垫6。副缓冲块5一端安装在安装支架4上,另一端与所述副缓冲垫6接触。主缓冲总成2通过骑马螺栓6安装在驱动桥7上。所述钢板弹1簧固定安装在所述驱动桥7上,该钢板弹簧为纵置式布置,由三片板簧组成,其中前两片为主簧,后一片为副簧,副簧采用变截面结构,厚度从中心圆孔处向两端递减。
采用中间厚两端渐薄的形状,该三片板簧属于渐变刚度式形式,可以通过主钢板弹簧和副钢板弹簧的接触获得非线性特性,可以避免悬架在运动受力过程中因刚度的突变而引起板簧断裂现象,应力较小,在轻量化的同时提高其使用寿命,该悬架渐变刚度形式有利于车辆的舒适性。
如图4所示,在两片主簧之间、第二片主簧与副簧之间分别设置垫板11。该垫板11由非金属材料组成,在确保簧片间间隙的同时增加了簧片间的摩擦,减少了噪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07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集成后桥钢托结构
- 下一篇:一种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融合锁管理方法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