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0605.2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4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岩;张金龙;孙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5/18 | 分类号: | G01N25/18 |
代理公司: | 青岛中天汇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7241 | 代理人: | 郝团代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混凝土 导热 测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导热率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现代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所需的材料和技术也越来越复杂,然而现行的防火技术规范不能涵盖所有建筑的防火安全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在目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建筑防火与高温下混凝土及水泥砂浆保护层的传热性能密切相关,所以需要掌握高温下的混凝土及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的传热性能,传统的测量混凝土的导热率的方法操作复杂,测试不均匀,从而导致测试精度不准确,因此设计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旨在通过箱体内的导热率测试针插入匀速转动的材料容器,实现了对箱体内混凝土温度导热率的测试,克服了传统的测试过程中温度不均匀,不恒定的缺点,实现了测试结果准确性高,温度恒定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有关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包括箱体装置以及容器装置。
所述箱体装置包括箱体、传感器、加热板、控制面板及其温度按钮,所述传感器在箱体外面的最上方,加热板在箱体里面的左侧,控制面板在箱体外面的右侧,温度按钮在箱体下端的前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传感器实现了箱体内的温度与控制器的相互作用,所述加热板实现了对箱体内材料的加热,所述控制器实现了箱体内温度的显示和控制,所述温度按钮实现了箱体内温度的调节控制。
所述容器装置包括材料容器、容器底座以及支架,所述材料容器的下端插入到容器底座的内孔里面实现了间隙配合,容器底座通过滚珠和支架接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所述材料容器实现了材料的放置,所述容器底座实现了材料容器的旋转,所述支架实现了对容器装置的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箱体装置;
图3为本实用容器装置;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感器;
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热板;
图6为本实用新型材料容器;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容器底座;
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图1中,所述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包括箱体装置1以及容器装置2。
在图2中,所述箱体装置1包括、传感器3、加热板4、箱体5、温度按钮6以及控制器7,所述传感器3在箱体5外面的最上方,加热板4在箱体5里面的左侧,控制器7在箱体5外面的右侧,温度按钮6在箱体5下端的前方。
在图3中,所述容器装置2包括材料容器8、容器底座9以及支架10,所述材料容器8的下端插入到容器底座9内孔里面实现了间隙配合,所述容器底座9下面有滚珠和支架10接触。
在图4中,所述传感器的一端插入到箱体最上方。
在图5中,所述加热板安装在箱体内侧的左边。
在图6中,所述材料容器中间有可以安装导热率测试针的针孔。
在图7中,所述容器配底座下面有滚珠,可以实现材料容器的旋转。
所述高温下混凝土导热率的测试装置的具体工作流程为:首先把混凝土放入到材料容器中,把导热率测试针放入到材料容器孔洞里面,然后通过加热板对箱体内材料进行加热,箱体内的温度通过传感器传到控制器上,控制器不但可以显示温度,也可以控制温度,当温度达到需要的温度时,打开温度按钮,控制温度的恒定,使温度维持到所需要的温度,控制器可以显示到升高到特定温度的时间,通过公式计算,导热率测试针就可以测试出混凝土的导热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科技大学,未经青岛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06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