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和三轮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90425.4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61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K5/027 |
代理公司: | 南京科知维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32270 | 代理人: | 王萍萍 |
地址: | 21111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京紫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轮 电动车 总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轮电动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车身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性能。前围总成是驾驶室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起到确保车身扭转刚度,提高碰撞安全性,并控制驾驶室前围在碰撞后的向后位移量的作用。前围总成的结构设计在满足附件安装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还应提高工艺性,使其在生产线上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前围外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障乘员的安全。
目前三轮车驾驶室前围总成结构单一,对于前轮非包覆式的前围总成结构,往往由于焊接点或安装孔外露而影响整车外观;且由于前围的后缩,导致车上附件的安装空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整车的组装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强度高、安装空间大且不破坏车体外观的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包括前围外板、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前围本体、本体上盖、第一固定架以及第二固定架。前围外板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固定设置于前围外板的左右两端且分别连接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前围本体固定设置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前围本体对应于三轮电动车的前轮部,用以将前轮部与驾驶室分隔,前围本体具有第一折边,第一折边位于前围本体的左右两端且分别焊接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本体上盖扣合于前围本体的上端且连接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本体上盖与前围本体构成半封闭的容置空间,用以部分容置三轮电动车的前轮部,本体上盖包括具有内部翻边的下弯折端,下弯折端的内部翻边焊接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第一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前围本体的上端和第一支架之间,且抵靠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前围本体的上端和第二支架之间,且抵靠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第二固定架相对前围本体对称于第一固定架。
较佳地,前围本体为半桶状的围板。
较佳地,前围本体还具有用以固定连接于三轮电动车的地板的第二折边,第二折边位于前围本体的下端。
较佳地,本体上盖对应设置于前围外板的中部,本体上盖的下弯折端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之间构成附件安装空间。进一步地,附件安装空间具有对应三轮电动车的大灯和前格栅的安装点。
较佳地,本体上盖包括用以穿过转向轴柱的开孔,开孔相对远离于本体上盖的下弯折端。
较佳地,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架和第四固定架,第三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前围本体的下端和第一支架之间,第四固定架固定连接于前围本体的下端和第二支架之间,第三固定架和第四固定架分别抵靠于前围外板的内表面,第三固定架相对前围本体对称于第四固定架。
较佳地,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皆为弯折状的金属板。
较佳地,前围外板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三轮电动车的保险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三轮电动车,包括如上所述的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较佳地,三轮电动车为纯电动三轮车或混合动力三轮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前围本体避免焊接在外面表,提高了整车外观质量,通过下弯式的本体上盖增加了附件的安装空间,且左右固定架使得前围外板和前围本体固定更牢靠,从而增加了三轮电动车的美观度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轮电动车的前围总成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轮电动车的前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结合参见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轮电动车200的前围总成结构100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三轮电动车200的前端示意图。三轮电动车200的前围总成结构100包括前围外板1、第一支架21、第二支架22、前围本体3、本体上盖4、第一固定架51以及第二固定架52。
前围外板1具有内表面11和外表面12。在实际应用中,前围外板1的外表面12上设置有三轮电动车200的保险杠204。
第一支架21和第二支架22分别固定设置于前围外板1的左右两端且分别连接于前围外板1的内表面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开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904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车身结构
- 下一篇:一种镁合金汽车骨架的右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