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腹腔引流连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85723.4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343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魏丹;王艳蓉;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儿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A61M39/22;A61M3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23 | 代理人: | 任宇;李亚 |
地址: | 10002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性使用输液器 一次性注射器 腹腔引流 连接装置 一次性无菌 三通阀门 引流装置 穿刺式 引流袋 精密 本实用新型 腹膜透析液 存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腹腔引流连接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该腹腔引流连接装置包括:穿刺式一次性无菌引流装置(1);一次性注射器(3);一次性使用精密引流袋(4);一次性使用输液器(5);三通阀门(2),所述三通阀门包括第一端口(21)、第二端口(22)和第三端口(23),其中,所述第一端口(21)与所述穿刺式一次性无菌引流装置(1)的后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22)与所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5)的前端相连,而所述第三端口(23)与所述一次性注射器(3)的前端相连;其中,所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5)的后端与腹膜透析液存储装置(51)相连;并且,所述一次性注射器(3)的后端与所述一次性使用精密引流袋(4)相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腹腔引流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腹膜为薄而光滑的浆膜,衬于腹壁内面并包被腹、盆腔脏器的表面。衬于腹壁内面的腹腔称壁腹膜,贴覆于脏器表面的腹膜称脏腹膜,两部分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浆膜间隙称腹膜腔。
腹膜透析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腹膜作为透析膜通过弥散和超滤作用以达到清除体内毒素和过多的水份,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相对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在循环动力学上改变不大,适用于糖尿病、低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及老年人。
腹透导管埋置术必须由熟练有经验的外科医生或肾病专科医生施行。腹透导管长期保持最佳功能及体外段的愈合的情况直接与手术医生的技术和能力相关。
在施行腹透导管埋置术时,首先通过外科手术方法在腹前壁形成可以使腹透导管穿过的开口,然后通过与腹透导管相连接的、由导管、阀门和透析液袋等共同组成的腹膜透析装置执行腹膜透析。
按连接管类型分类,传统的腹膜透析装置包括采用“一”型连接管的设计和采用“Y”型连接管的设计。“一”型连接管是一根简单的塑料管,一端连接腹透管,另一端连接透析液。透析治疗时,取新透析液经连接器与腹透管连接,将透析液置于高处,透析液借助重力灌入腹腔,卷起透析液袋及导管装置,储存于患者随身携带的特制布袋中,患者完全不用卧床,可以从事日常工作。换液时展开卷起的空袋,放置地面上,利用虹吸作用,液体自腹腔流入透析液袋中,然后断开透析液袋与导管的连接。丢弃此透析液,再接新透析液,进行下一轮操作。“Y”型连接管有三个分支。一个分支接腹膜透析管,一个分支接新鲜透析液,另一个分支接废液袋。另外,也存在由“Y”型连接管改进而来的“O”型连接管。在透析液交换完毕后,将连接管从腹透管卸下,灌入消毒剂后,将“Y”管连接排液袋的一个分支与排液袋分离,与连接管另一端连接,形成一个“O”型,储存起来备用。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连接形式,在前端采用引流管从而需要进行腹透导管埋置术的情况下,腹腔引流的技术是复杂和困难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腹腔引流连接装置。
这一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腹腔引流连接装置加以解决。该腹腔引流连接装置包括:一种腹腔引流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腹腔引流连接装置包括:穿刺式一次性无菌引流装置;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使用精密引流袋;一次性使用输液器;三通阀门,所述三通阀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其中,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穿刺式一次性无菌引流装置的后端相连,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前端相连,而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一次性注射器的前端相连;其中,所述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的后端与腹膜透析液存储装置相连;并且,所述一次性注射器的后端与所述一次性使用精密引流袋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腹腔引流连接装置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儿科研究所,未经首都儿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857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