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结构和线缆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80113.5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46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丞;雷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02 | 分类号: | H01R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5191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结构 线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焊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和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引出线组件和漆包线的常规连接方式是使用锡焊进行焊接,而该种连接方法存在连接处虚焊的可能性,从而容易导致焊锡脱落,造成引出线组件和漆包线的连接失效,此外,连接处的焊锡凝固后会出现尖脚结构,尖脚结构容易刺破线缆的绝缘外皮或绝缘套管的外皮,从而导致线缆漏电,存在使用安全隐患。因此,现有的线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和线缆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线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热熔体,热熔体具有用于容纳多根线缆的容纳空间,热熔体自身热熔后将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所有线缆的导电端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热熔体包括第一热熔体,第一热熔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容纳腔连通,第一容纳腔为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呈管状结构。
进一步地,热熔体包括至少两个呈片状的第一热熔体,各第一热熔体依次连接以形成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包括通道段和承载段,且第一开口通过通道段与承载段连通。
进一步地,沿通道段的延伸方向,通道段的各个断面的面积均相等。
进一步地,沿承载段的延伸方向,承载段的各个断面的面积均相等,且承载段的断面面积小于通道段的断面面积。
进一步地,通道段的断面面积小于承载段的最大断面的面积。
进一步地,承载段呈球状或椭球状。
进一步地,通道段和/或承载段的断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第一容纳腔的截面积沿远离第一开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的内壁面为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热熔体还包括第二热熔体,第二热熔体具有第二容纳腔和第二开口,第一热熔体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且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热熔体包括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第一支撑段和第二支撑段相连接,其中,第二开口位于第一支撑段的远离第二支撑段的一端,第一开口位于第二开口内。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段呈管状,第二支撑段的呈球状或椭球状。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的外壁面与第二热熔体内壁面适配性贴合。
进一步地,第二热熔体的外壁面为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和第二热熔体由可形变的导电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的电导率大于第二热熔体的电导率。
进一步地,第一热熔体的熔点小于第一热熔体的熔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包括:多根线缆;连接结构,各线缆的一个导电端通过连接结构相连,连接结构为上述的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线缆组件还包括绝缘套管,绝缘套管套设在连接结构的外侧。
进一步地,多根线缆包括引出线和漆包线。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由于连接结构包括具有用于容纳多根线缆的容纳空间的热熔体,热熔体自身热熔后将位于容纳空间内的所有线缆的导电端连接在一起。这样,热熔体受热熔化后与各线缆的导电端连接成一体,而且热熔体能够有效地将各导电端包裹,避免导电端外露,提高了各线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冷却后的热熔体的外周不会形成尖脚结构,避免了刺破线缆的绝缘外皮或绝缘套管,提高了线缆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连接结构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的带有连接结构的线缆组件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线缆;13、导电端;2、连接结构;3、绝缘套管;10、第一热熔体;11、第一容纳腔;111、通道段;112、承载段;12、第一开口;20、第二热熔体;21、第二容纳腔;22、第二开口;23、第一支撑段;24、第二支撑段。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801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