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飞机冷却液保障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73649.4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63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黄娟;杨福庚;孙吉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启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F1/36 | 分类号: | B64F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飞机 冷却液 保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飞机场使用,在停在地面的飞机进行内部电子设备性能测试时,能提供循环制冷液体,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智能化操作,节省设备运营成本的一种新型飞机冷却液保障车。
背景技术
军用飞机和部分民用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发热量大,其内部设置了采用冷却液降温的循环降温系统,当飞机需要进行地面测试电子器件性能时,由于此时飞机发动机处于停止状态,自身的循环降温系统不工作,这样就需要外部的液冷保障车和飞机自身的降温系统管道连接,从机外给机上电子设备的循环降温系统提供冷却液体,使在地面能顺利进行飞机内部电子器件性能测试;同时还能兼顾对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循环降温系统进行冲洗清洁,加注冷却液,排出冷却液等用途。现有的飞机冷却液保障车全部流程都是人工操作,不能实现智能化操作,浪费人力,操着者劳动强度较大,而且现有的飞机冷却液保障车,不能根据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自动调节调节制冷设备的电气部件工作方式,因上述原因导致工作效率低、运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飞机冷却液保障车工作时效率低、运营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飞机场使用,飞机停在地面进行电子性能测试时,能提供循环制冷液体,工作效率高,实现智能化操作,节省设备运营成本的一种新型飞机冷却液保障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飞机冷却液保障车,包括车体、车体上的制冷设备和对输入电源品质进行检测的电源模块,其特征在于由开关电源、冷凝压力传感器、内循环流量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保护压力反馈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颗粒度检测仪、第二温度传感器、制冷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PLC、加液控制装置、主泵变频器、压缩机变频器、风机变频器、控制面板构成,控制面板上有工业串口屏和手动操作按钮、发电机组控制器,开关电源电源输入端和220V交流电源两极通过导线连接,开关电源电源输出端和制冷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PLC、操作面板的工作电源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380V交流电源和制冷控制模块控制电源输入端、加液控制装置电源输入端以及主泵变频器、压缩机变频器、风机变频器的控制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冷凝压力传感器、内循环流量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保护压力反馈传感器信号输出端和制冷控制模块四个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液位传感器、颗粒度检测仪、第二温度传感器信号输出端和自动控制模块五个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制冷控制模块三个电源输出端分别和车体上制冷设备的加热设施、制冷管道阀门、电子膨胀阀电源输入端连接,自动控制模块两个电源输出端分别和车体上制冷设备的电磁阀、压力调节阀的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自动控制模块两个控制信号输出端和主泵变频器信号输入端、制冷控制模块第五个信号输入端分别通过导线连接,主泵变频器电源输出端和车体上制冷设备的加液泵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加液控制设备电源输出端和车体上制冷设备的加液泵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压缩机变频器、风机变频器的电源输出端分别和车体上制冷设备的制冷压缩机、风机的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制冷控制模块控制电源输出端和循环泵电源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面板的手动操作按钮信号输出端和PLC信号输入端、主泵变频器第二个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控制面板的工业串口屏信号输出端和自动控制模块的第六个信号输入端通过导线连接。
所述的开关电源是交流220V转直流24V开关电源模块。
所述的单片机模块主控芯片型号是MSP430,生产厂商是德州仪器,PLC型号是DVP-ES2,生产厂商是台达。
所述的主泵变频器型号是6SE6430,压缩机变频器型号是134F9371,风机变频器型号是6SE6420。
所述的加液控制装置有一只按钮开关,按钮开关和车体制冷设备上的液位开关串联,当液位高度达到预设高度后,液位开关输出一个开关信号,开关信号则切断车体制冷设备上加液泵的供电,加液泵停止加液,完成加液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启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启新航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736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飞机高原系留装置
- 下一篇:一种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地面测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