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72162.4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39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增伟;时培成;李雪凤;潘道远;周陆俊;叶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7/00 | 分类号: | B60K7/00;B60K17/3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地址: | 241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四轮驱动 电动 越野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野汽车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节假日出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现在市面上的越野车基本上只能穿越相对复杂的路面,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越野。对于爬坡度来说,现在的越野车只能越过相对较小的坡度,对于坡度相对较大的山路,现在的越野车根本就不能轻松越过,驾驶员必须谨慎驾驶,如果稍有不注意就有可能翻车,对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对于路面的凹凸不平,现在的越野车也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车身的震动,使驾驶员处于紧张的环境,容易产生疲劳驾驶从而产生危险。对于路面上比较大的深坑来说,驾驶员只能绕道而行,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掉入坑中,浪费很长时间从而摆脱大的坑道。而对于越野性能相对较好的越野汽车来说,其整个汽车车身的结构都比较复杂,生产技术难度增加从而使得生产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目的是提高行驶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包括车身、两个前驱动轮、两个后驱动轮、与所述车身的前端转动连接的前横向大梁、与车身后端转动连接的后横向大梁、与前横向大梁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前驱动轮连接的前连接臂以及与后横向大梁转动连接且与所述后驱动轮连接的后连接臂,前横向大梁和后横向大梁的旋转中心线与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平行,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具有轮毂电机。
所述前连接臂相对于所述前横向大梁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前横向大梁的旋转中心线相垂直,所述后连接臂相对于所述后横向大梁转动时的旋转中心线与后横向大梁的旋转中心线相垂直。
所述前横向大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前连接臂,各个前连接臂分别与一个所述前驱动轮连接。
所述后横向大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后连接臂,各个后连接臂分别与一个所述后驱动轮连接。
所述前连接臂通过关节头和前纵向臂与所述前驱动轮连接,前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前横向大梁转动连接,前连接臂的另一端与关节头转动连接,前纵向臂的一端与关节头转动连接,前纵向臂的另一端与前驱动轮连接。
所述后连接臂通过关节头和后纵向臂与所述后驱动轮连接,后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后横向大梁转动连接,后连接臂的另一端与关节头转动连接,后纵向臂的一端与关节头转动连接,后纵向臂的另一端与后驱动轮连接。
所述前驱动轮和所述前纵向臂位于所述前横向大梁的下方,所述后驱动轮和所述后纵向臂位于所述后横向大梁的下方。
所述的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车身上且用于控制所述两个前驱动轮转动以使越野车转向的转向系统。
所述转向系统包括方向盘、与方向盘连接且可旋转的设置于车身上的第一转向杆、通过万向节与第一转向杆连接的第二转向杆、可旋转的设置于车身上且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二转向杆连接的转向轴、设置于转向轴上的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缠绕在第一绕线盘上且与所述前纵向臂连接的第一左转拉绳和第二左转拉绳以及缠绕在第二绕线盘上且与所述前纵向臂连接的第一右转拉绳和第二右转拉绳,第一左转拉绳和第二左转拉绳缠绕在第一绕线盘上时的缠绕方向相反,第一右转拉绳和第二右转拉绳缠绕在第二绕线盘上时的缠绕方向相反。
所述第二转向杆通过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转向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越野性能好,无噪声,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稳定可靠,驾驶简单,可以适合各类人群驾驶,行驶性能好,可在各种复杂路面都具有很好的驾驶舒适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四轮驱动电动越野车的正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横向大梁和连接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连接臂与关节头和纵向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转向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车轮与纵向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721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蓄能式轮毂电机悬架
- 下一篇:电动车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