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462460.5 | 申请日: | 2017-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8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奇;陈嘉良;林卫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L11/18 | 分类号: | B60L11/18;H02J50/10;H02J50/80;H02J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31 广东省深圳市龙***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接触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资源的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鼓励和支持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其中电动车作为一种能够解决机动车污染排放和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新型行业,正在逐渐普及。
电动汽车和电动摩托车的普及也使得电动车充电的问题日益突出,除了安全问题,还存在充电计费的问题,目前电动车的充电都是通过有线连接,无线充电技术的诞生给电动车的充电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如何给无线充电的电动车进行简单且规范化的充电扣费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扣费简单,且有利于规范化管理的电动车非接触式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用于与电动车连接,并从发射端取电以给电动车供电,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接收端、充电端以及存储卡单元以及第一近场通信单元;所述接收端包括从所述发射端配置的发射线盘取电的接收线盘,所述第一近场通讯单元配置于所述接收线盘上,第一近场通讯单元用于与所述发射线盘上配置的第二近场通信单元进行近距离通信。所述充电端包括充电接口,其用于连接所述电动车的输入充电口;所述存储卡单元用于记录所述电动车车主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充电储值信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管理单元、电能转换单元以及第一微处理器,所述第一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充电管理单元、电能转换单元以及存储卡单元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管理单元连接,所述接收线盘与所述电能转换单元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中,所述发射端还包括功率控制单元、变频单元、交流输入端以及第二微处理器、计量单元,所述第二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功率控制单元、计量单元、变频单元以及第二近场通信单元连接,所述计量单元连接于所述交流输入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中,所述电动车为两轮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中,所述非接触式充电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用于显示当前用户的充电储值。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中,由于该装置内具有存储卡单元以及第一近场通信单元,因而在充电时,即在发射线盘向接收线盘进行无线电力传输时,经过一预定时间后,第二近场通信单元还向第一近场通信单元发送扣费信息,并直接在存储卡单元进行扣费操作,即及时更新存储卡内的第一信息,因此可以达到边充电边扣费的目的,无需人工刷卡操作,且可以避免充电过程中遇到断电或者突然撤离该非接触式充电装置而无法扣费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所述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00的基本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电动车非接触式充电装置的充电付费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说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文字说明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动车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主要用于目前的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或者其他两轮车或者四轮车等等。其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从发射端取电并给所述电动车供电。所述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为一种独立存在于电动车和发射装置之外的外围设备。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00用于连接所述电动车与所述发射端的发射线盘,其与所述发射装置110的连接方式为非接触式连接,即为无导线连接,其是相对于接触式连接(导线连接)而言,而该非接触式充电装置与电动车的连接则为导线连接,即接触式连接。所述非接触式充电装置100可以呈线缆状,其一端为充电接口120,一端为接收线盘110。其可以为电动车用户专用,随车携带,也可以配置于发射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624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