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4862.4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6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1/44 | 分类号: | B60Q1/44;B60Q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杨春 |
地址: | 610065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汽车 行驶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报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开车忘记松手刹是新手经常犯的错误之一,这种错误会使得刹车盘的磨损加速,手刹拉线拉长,从而导致车辆的刹车性能变低。如果长时间拉着手刹行车,更会导致刹车分泵咬死,刹车油泄露,制动液温度升高,最后刹车功能完全消失,从而人们的驾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包括手刹柄和供油管,所述手刹柄的后侧设有回弹机构,所述手刹柄的前端设有按钮,所述手刹柄的侧壁上设有扬声器,所述按钮为中空结构,且按钮的内部设有报警闪光灯,所述扬声器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控制器的第一和第二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回弹机构包括一个固定在汽车底盘上的槽型件,所述槽型件的开口朝上设置,所述槽型件的内部设有滑块和弹簧,且在槽型件左右两侧的侧壁上设有与滑块两端匹配的滑槽,所述弹簧设置在滑块靠近手刹柄的一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滑块相抵,且弹簧的另一端与槽型件的侧壁相抵,所述滑块靠近弹簧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槽型件的前端侧壁上的开孔并垂直连接有横杆,且横杆与手刹柄下端的前侧壁相抵,所述滑块远离弹簧的一端连接有制动拉锁,所述制动拉锁的另一端管穿过槽型件后端侧壁上的开孔并与汽车制动器连接;所述槽型件的内部还设有管型件,所述管型件的一端与槽型件的前端侧壁垂直连接,所述管型件的内部设有槽型光电传感器,所述槽型光电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一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槽型光电传感器与槽型件的前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槽型光电传感器的开口端与槽型件的前端侧壁相背设置,所述管型件的内部还设有插杆,所述插杆靠近槽型光电传感器的一端设有遮光片,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延伸至管型件的外侧并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下端与滑块固定连接;所述供油管上连接有阻油管,所述阻油管上连接有电磁阀,且在阻油管上还设有液体压力传感器,所述电磁阀的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的第三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液体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第二信号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按钮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优选的,所述插杆的直径略小与管型件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槽型件的底面设有限位挡块。
优选的,所述液体压力传感器的包括检测探头,所述检测探头贯穿阻油管并延伸至其内部,所述检测探头与阻油管的侧壁为密封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汽车手刹的回弹机构中设置用于检测手刹拉紧和松开状态的槽型光电传感器,并利用其配合控制器来控制电磁阀的开闭,进而阻止油料进入汽车发动机中;通过在供油管连接阻油管,并在其上设置电磁阀和液体压力传感器,可检测驾驶员是否在汽车未熄火且手刹未松开时踩踏油门,并通过设置的扬声器和报警闪光灯来对驾驶员进行提醒,避免了汽车带刹行驶情况的发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可脱离汽车中央控制系统而独立工作,降低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使用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防止汽车带刹行驶的报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手刹柄、2回弹机构、3按钮、4扬声器、5报警闪光灯、6控制器、7槽型件、8滑块、9滑槽、10连杆、11横杆、12制动拉锁、13管型件、14槽型光电传感器、15插杆、16遮光片、17竖杆、18供油管、19阻油管、20电磁阀、21液体压力传感器、22限位挡块、2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48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