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2161.7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798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王琨;刘宏潮;顾明君;史高林;智海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吴茂杰 |
地址: | 226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性能 混凝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
背景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指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各种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其研究与应用起步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一段时间的创新与发展,到本世纪该技术已经形成部分技术与技术标准,但不完善,不系统。装配式结构体系具有节省模版,改善制作时的施工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施工速度的优点,但整体性,刚度,抗震性能较差。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它以耐久性作为主要技术指标,具有高强度,高塑形,高耐久性,高弹性模量,低渗透性。根据《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JGJ1-2014》中3.0.3中规定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但由于高性能混凝土成本较高,导致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其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制造成本低,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叠放的上混凝土条、中混凝土条和下混凝土条,所述中混凝土条为普通混凝土预制条,所述上混凝土条和下混凝土条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
在保证良好的结构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制造成本,利于大面积推广使用。本发明节省了三分之一的高性能混凝土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用螺栓连接三层混凝土有益于工厂化生产,适应了现代化建筑的产业化要求。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在框架中的立面图。
图3为本发明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的纵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的横剖面图。
图中,1上混凝土条,2中混凝土条,3下混凝土条,3预制高性能混凝土,11、21、 31竖向通孔,12上箍筋槽,32下箍筋槽,,5纵向钢筋,6U形箍筋,7螺帽,8钢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叠放的上混凝土条 1、中混凝土条2和下混凝土条3,所述中混凝土条2为普通混凝土预制条,所述上混凝土条1和下混凝土条3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条。
图2为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在框架中的立面图。
如图3所示,所述上混凝土条1和下混凝土条3中均设有纵向受力钢筋5。
所述上混凝土条1、中混凝土条2和下混凝土条3沿纵向设有多对上下对齐的竖向通孔11、21、31,U形箍筋6的两臂经所述竖向通孔11、21、31从下混凝土条3的下表面伸出上混凝土条1的上表面,与螺帽7螺纹配合锁紧上混凝土条1、中混凝土条2 和下混凝土条3。
如图4所示,在所述上混凝土条1上表面与U形箍筋6对应位置横向设有上箍筋槽 12,上箍筋槽12内设有钢板8,所述螺帽7位于钢板8之上,与伸出所述钢板8的U 形箍筋6的两臂末梢螺纹配合。
在所述下混凝土条3下表面与U形箍筋6对应位置横向设有下箍筋槽32,所述U形箍筋6的底部镶嵌在下箍筋槽32内。
如图3所示,所述竖向通孔11、21、31与U形箍筋6两臂之间空隙密实填充有高强水泥浆。
上箍筋槽12和下箍筋槽32内充满高强水泥浆。
在工厂加工过程中,首先预制上混凝土条1、中混凝土条2和下混凝土条3,其中上混凝土条1和下混凝土条3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条,中混凝土条2为普通混凝土预制条。预制过程中,将纵向受力钢筋5放置在上混凝土条1和下混凝土条3中,并同时在三块混凝土梁上预留竖向通孔11、21、31。然后在下混凝土条3下表面与U形箍筋6 对应位置横向设下箍筋槽32,在上混凝土条1上表面与U形箍筋6对应位置横向设上箍筋槽12,箍筋6穿过竖向通孔11、21、31并用高强水泥浆填实。其次放置在上箍筋槽 12中的钢板8上预留孔洞以供箍筋6穿过,最后用螺帽7将三块混凝土条固定锁紧在一起,上箍筋槽12和下箍筋槽32内充满高强水泥浆。得到所需装配式高性能混凝土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21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服务权限升级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整石‑钢筋混凝土组合仿石结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