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抗高低温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0008.0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78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党;周磊;吴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海格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931 | 分类号: | H04L12/931;H05K7/2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刘东 |
地址: | 4501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工业 以太网 交换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换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高低温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背景技术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即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以太网交换机设备,由于采用的网络标准其开放性好、应用广泛;能适应低温高温,抗电磁干扰强,防盐雾,抗震性强。使用的是透明而统一的TCP/IP协议,以太网已经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主要通信标准。
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自动化,道路交通控制自动化,楼宇自动控制系统,矿井自动控制系统,油田控制自动化,水电站控制自动化,电力系统控制自动化,机房监控系统。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作温度环境是决定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解决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极端环境的散热和降温问题。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抗高低温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抗高低温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包括箱体和与所述箱体密封连接的箱盖,箱体外侧设置有端口、箱体还包括基板,基板上设置有电源、PCB板、大散热器和导向支架,大散热器的扇热片表面上粘接有散热管,散热管的内径从一端到另一端沿轴向减小,其中小内径端连接有进气装置;散热管的管壁从内至外依次设置有内流体腔、加热层和外流体腔;所述内流体腔和外流体腔内填充有能够导热的流体。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加热层包括绝缘内层和绝缘外层,绝缘内层和绝缘外层之间设置有加热回路导体,加热回路导体沿散热管轴线圆周缠绕设置,加热回路导体的两端通过开关按键连接有电源。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加热回路导体为电阻丝,绝缘材料由氟塑料或硅橡胶构成。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箱体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内周壁固定有密封件。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箱体还设置有进气孔和出气孔,进气孔和出气孔分别与散热管的小内径端和大内径端相连。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进气装置为风扇或者气泵。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内流体腔和外流体腔内还纵向设置有圆柱形的连接块。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加热层纵向设置有通孔,内流体腔和外流体腔通过通孔连通。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流体为高温油。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散热管在扇热片表面上成S型排列。
扇热片表面上粘接有散热管的具体采用的黏剂为导热胶黏剂,所述导热胶黏剂为导热压敏胶、导热硅胶或导热橡胶,所述散热管贴合在扇热片的表面,两者的接触面均匀涂覆导热胶黏剂,导热胶黏剂的导热系数在1000至3000W/mk,绝缘强度在1至5Kv/mm,在180°剥离强度在1至20N/cm。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散热片上的进一步改进,在极热环境中通过从散热管小内径端进气,大内径端出气,这过程散热管中的空气体积有增加的过程,对外做了功,空气降低,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增加了散热效果;在极冷的环境中,通过加热层,并通过流体加快热量的反扩散,增加了工业以太网交换工作温度,这样提高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2.散热管在扇热片表面上成S型排列增大了热交换面。
3.箱体的侧壁设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孔的内周壁固定有密封件,解决了插接处的防尘问题。
4.加热层纵向设置有通孔,内流体腔和外流体腔通过通孔连通,增加了导热效果。
5.内流体腔和外流体腔内还纵向设置有圆柱形的连接块,增加了散热管的物理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散热管的截面图。
图3为散热管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海格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海格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00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