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副仪表板与地板中通道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20885.X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4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连;高升;李伟;郑怡;张伟;李永龙;李海颖;储良鑫;李勃;齐峰;水为康;金忠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B60K3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仪表板 地板 通道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副仪表板与地板中通道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企业在开发新车型时,通常是沿用前面汽车的底盘,而对每款车型的副仪表板作出改进。如果沿用的中通道宽度较窄而新开发的副仪表板宽度较宽,就会出现两者尺寸不适配,难以连接固定的问题。目前,企业的解决办法是在中通道和副仪表板的相邻侧壁上焊接金属支架,然而,这种焊接金属支架连接中通道和副仪表板的方式成本较高、耗工时、固定点尺寸一致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利于各种规格的副仪表板与相对定型的地板中通道适配的连接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副仪表板与地板中通道的连接结构,包括地板中通道、副仪表板壳体,所述的地板中通道与副仪表板壳体之间设置有过渡支架,过渡支架呈筒管状,其外端与副仪表板壳体的侧板相连、里端有端板与地板中通道的侧板外侧面抵靠,端板上有连接孔与地板中通道的侧板上的连接孔对应设置连接螺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过渡支架的结构来连接副仪表板和地板中通道,能有效简化固定工序和成本,既使得经过可靠验证的底板的广泛使用,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各种新颖性内饰件的个性需求。使用时,过渡支架的外端与副仪表板旋转卡接,里端与地板中通道相互抵靠并用螺钉或螺栓连接,即可实现固定连接,安装简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渡支架结构简单,固定牢靠,易于拆卸,能与不同尺寸的副仪表板和地板中通道形成很好的配合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过渡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2是自副仪表板内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自副仪表板外侧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装配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副仪表板与地板中通道的连接结构,如图1-5所示,包括地板中通道10、副仪表板壳体20,所述的地板中通道10与副仪表板壳体20之间设置有过渡支架30,过渡支架30呈筒管状,其外端与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相连、里端有端板31与地板中通道10的侧板外侧面抵靠,端板31上有连接孔32与地板中通道10的侧板上的连接孔对应设置连接螺钉40。用过渡支架30连接地板中通道10与副仪表板壳体20,这样无需焊接金属支架,就能简便的使两者固定连接。具体的,在使用时,过渡支架30的外端与副仪表板壳体20旋转卡接等非焊接方式连接,里端与地板中通道10用螺钉或螺栓部件连接,即可实现可靠的连接固定,卸掉螺钉类零件即可实现拆卸,操作方便。此外,为了减轻连接结构的重量或提高结构强度,过渡支架30可选用工程塑料或树脂或其他高分子功能材料制得。
更为具体的方案为,所述的端板31上的连接孔32为圈环33上开设的腰形孔构成,圈环33与过渡支架30的管体之间径向延伸布置有筋杆34。腰形孔的设置可以解决部件装置时出现位置误差时难以装配的问题。筋杆34布置可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前提下减少重量。
更为具体的方案为,所述的过渡支架30靠近副仪表板壳20一端的外管上布置有第一、二凸块35、36,第一、二凸块35、36在管长方向的间距与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厚度相符。这样当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被卡在第一、二凸块35、36之间时,保证了过渡支架30与副仪表板壳体2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所述的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上开设有通孔21,通孔21的轮廓与第一凸块35或第二凸块36所在位置处的剖面轮廓吻合。这就是说当第一凸块35或第二凸块36与通孔21对齐时该第一凸块35或第二凸块36同意通过通孔21,然后适当旋转一定角度,使第一凸块35、第二凸块36分置于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的两侧并将其夹持在其间,实现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凸块35和第二凸块36在过渡支架30的圆周和管身方向上均呈错位布置,可以保证副仪表板壳体20的侧板牢固的卡接在一、二凸块35、36中间,确保连接的方便与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08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