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实验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420479.3 | 申请日: | 2017-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40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周永莉;李卫东;鲁金涛;袁勇;赵新宝;党莹樱;杨珍;黄锦阳;尹宏飞;严靖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临界 二氧化碳 腐蚀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材料腐蚀实验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以处于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临界压力7.38MPa,临界温度30.98℃)为工质,采用布雷顿循环原理实现能量转换。相比当前大规模使用的蒸汽动力循环,S-CO2布雷顿循环高温(一般高于400℃)下的能量转换效率更高,且涡轮系统和冷却设备的体积仅相当于蒸汽系统对应设备体积的十分之一;相比于常规气体布雷顿循环,其压缩过程参数位于工质临界点附近的特点使得压缩功耗显著降低,循环效率明显提高。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因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在新型燃机、第四代核电、火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机组中具有潜在的应用。相对于系统设计,S-CO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关键部件,如涡轮、热交换器、管道等,合金腐蚀行为将是决定系统安全和部件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认为,较低温度下(<400℃)干燥的、纯S-CO2流体是稳定的,与接触的金属部件(压力容器、管道、动力部件等)发生反应的速率极低。而在CO2捕捉和存储、CO2运输、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系统中,掺杂水蒸气、含硫气体(1mg/L量级)、空气等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导致腐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更高的温度下,如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火电机组中CO2的温度和压力可达到650℃/25MPa或更高,即便以超纯的CO2作为流动介质,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仍会出现一定的腐蚀现象。腐蚀程度与合金材质、温度和压力等环境参数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将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应用到发电机组时,很有必要对合金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行为进行考察,对合金在服役环境中的腐蚀机制进行剖析。但是考虑到电厂发电效率问题,很难在电厂开展实测实验,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模拟锅炉运行条件的实验室测试设备。目前有关合金在S-CO2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所用腐蚀实验装置不具备高压条件,其实验参数远低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火力发电系统目标参数(750℃,30MPa),且无法模拟高温高压动态腐蚀的实验需求。因此,考虑到合金耐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性对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机组的重要性,设计一种有效模拟锅炉运行条件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高温高压耐蚀性实验室测试设备迫在眉睫,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问题,为高参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提供一种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简单有效的实现测试材料在高温高压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条件下腐蚀行为的动态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实验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腐蚀实验装置,包括二氧化碳气源、预热炉和用于放置试样的腐蚀反应釜,二氧化碳气源的出口经增压泵与预热炉入口相连通,预热炉出口与腐蚀反应釜入口相连通,腐蚀反应釜的出口连接有冷却系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增压泵连接有空气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增压泵与预热炉之间设置有定量注入容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增压泵的出口经高压储罐与定量注入容器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定量注入容器连接有高压平流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腐蚀反应釜设置在釜体加热炉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腐蚀反应釜顶部和底部设置有快开阀门,腐蚀反应釜上还设置有釜体测温热电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预热炉上安装有用于控制预热炉温度的控温热电偶。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和气液分离器,高压反应釜的出口经管路、背压阀及冷凝器后与气液分离器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经管路、阀门与干燥器的入口相连通,干燥器的出口与二氧化碳气源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204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