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供电LED照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418182.3 | 申请日: | 2017-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40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 发明(设计)人: | 高宁;周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H02J50/1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2200 | 代理人: | 刘莎 |
| 地址: | 2100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供电 led 照明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供电LED照明系统,属于无线供电LED灯领域。
背景技术
非辐射性磁耦合谐振作为新型无线供电技术,通过使两个相同频率的谐振物体产生很强的相互耦合,而对周围非谐振频率的接受端只有较弱的耦合。磁耦合谐振系统包括发射谐振线圈、次级接收谐振线圈和负载。由于LED灯的输出电压近似恒定,因此只要控制每一路LED灯的接收功率即可获得不同的工作电流,进而实现LED灯的调光。
LED具有节能的显著优点,无线供电LED灯在很多特种场合具有防触电、防爆等优势。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基于磁耦合无线供电,达到更智能的照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磁耦合谐振无线供电LED照明应用场合,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线供电LED照明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供电LED照明系统,包括信号源、三通道驱动电路、第一至第三发射线圈电路、第一至第三接收线圈电路、第一至第三整流电路、第一至第三负载电路、第一至第三直流电源以及第一至第三开关管,其中:
信号源与三通道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三通道驱动电路的三个输出通道分别与第一至第三开关管的栅极连接;
第一发射线圈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一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一开关管的源极分别接地;第二发射线圈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第二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接地;第三发射线圈电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直流电源的正极、第三开关管的漏极,第三直流电源的负极、第三开关管的源极分别接地;
第一接收线圈电路、第一整流电路和第一负载电路依次连接,第二接收线圈电路、第二整流电路和第二负载电路依次连接,第三接收线圈电路、第三整流电路和第三负载电路依次连接;
第一发射线圈电路中的发射电感与第一接收线圈电路中的接收电感构成一个空心变压器,第二发射线圈电路中的发射电感与第二接收线圈电路中的接收电感构成一个空心变压器,第三发射线圈电路中的发射电感与第三接收线圈电路中的接收电感构成一个空心变压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发射线圈电路包括一个发射电容和一个发射电感,发射电容和发射电感并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接收线圈电路包括一个接收电容和一个接收电感,接收电容和接收电感并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至第四二极管、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其中,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接收线圈电路的一端,接收线圈电路的另一端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的阳极、滤波电容的一端连接,滤波电容的另一端与滤波电感的一端连接,滤波电感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的阴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负载电路均为T个LED灯串联或并联,T为自然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开关管的工作频率和与其连接的发射线圈电路的工作频率一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方案,每个发射线圈电路的谐振频率点不同。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通过研究将LED灯的控制信号包含在发射线圈的能量中,无需依赖专门的通信电路即可实现对LED灯进行动态控制。相比较于二次侧采用独立的通信模块调光相比,该方案无需地址匹配等繁琐步骤,方便与数字化系统接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供电LED照明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信号源、三通道驱动电路、第一至第三发射线圈电路、第一至第三接收线圈电路、三个整流电路、三个负载电路、三个直流电源以及三个开关管。信号源与三通道驱动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三通道驱动电路的三个输出通道分别与三个开关管的栅极连接,信号源向三通道驱动电路提供高频信号,三通道驱动电路控制开关管的通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81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