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LED灯源、灯条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17456.7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11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泽龙;潘俊;强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18052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led 灯源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ED灯源、灯条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LED灯源以其轻薄、低能耗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灯条及显示装置中。常规的LED灯源包括蓝光芯片,蓝光芯片工作时发出蓝光,该蓝光需要通过设置在LED灯源外侧的波长转换部转化成白光,并供给灯条或者显示装置。而由于常规的波长转换部设置在LED灯源的外侧,需要覆盖整个LED灯源,才能将大部分蓝光转换为白光。
由于量子点受激发后可以产生色域较宽的受激光,为了使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具有较宽的色域。现有背光模组多采用量子管或者量子膜等方式封装量子点,使其置于LED灯源的外部光路中,以获得色域较宽的白光。然而,当采用量子膜方式时,需要使用大量的量子点。当采用量子管方式时,需要通过额外的装置对量子管进行固定,且量子管较容易受冲击或震动而发生破损,导致成本增加。综上,量子点应用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LED灯源、灯条及显示装置,旨在降低显示装置的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LED灯源、灯条及显示装置,其中,所述LED灯源包括支架、蓝光芯片及波长转换部,所述支架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容腔;所述蓝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波长转换部覆盖在所述蓝光芯片上;所述波长转换部包括红光量子点、阻隔剂及绿光荧光粉。
优选地,所述红光量子点的直径为1至10纳米。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部由所述阻隔剂、所述红光量子点及所述绿光荧光粉交错掺杂混合形成。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部为多层结构;所述波长转换部包括:铺设在所述容腔底部的绿光荧光粉所形成的第一荧光层,及,涂设于所述第一荧光层上的所述阻隔剂所形成的第一阻隔层,及,铺设在所述第一阻隔层上的所述红光量子点所形成的第一量子点层,及,涂设于所述第一量子点层上的所述阻隔剂所形成的第二阻隔层。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部还包括涂设于所述第一量子点层与所述支架的侧壁之间的阻隔剂所形成的第三阻隔层。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部为多层结构;所述波长转换部包括:涂设于所述容腔底部的阻隔剂所形成的第四阻隔层,及,铺设在所述第四阻隔层上的红光量子点所形成的第二量子点层,及,涂设于所述第二量子点层上的阻隔剂所形成的第五阻隔层,及,铺设在所述第五阻隔层上的绿光荧光粉所形成的第二荧光层。
优选地,所述波长转换部还包括涂设于所述第二量子点层与所述支架的侧壁之间的阻隔剂所形成的第六阻隔层。
优选地,所述支架自其底壁往上呈渐扩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灯条,所述灯条包括LED灯源,所述LED灯源包括:支架、蓝光芯片及波长转换部,所述支架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容腔;所述蓝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波长转换部覆盖所述蓝光芯片;所述波长转换部包括红光量子点、阻隔剂及绿光荧光粉。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LED灯源,所述LED灯源包括:支架、蓝光芯片及波长转换部,所述支架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容腔;所述蓝光芯片设置在所述容腔的底部;所述波长转换部覆盖所述蓝光芯片;所述波长转换部包括红光量子点、阻隔剂及绿光荧光粉。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为电视机、手机或电脑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的LED灯源,支架用于安装LED灯源的蓝光芯片、金线及导电体等,金线连接导电体与蓝光芯片导通,使蓝光芯片导电发光。导电体可以是铜片,使支架贴片安装在电路板上;导电体也可以是导电插脚,使支架插装在电路板上。支架具有一开口朝上的容腔,容腔用于容置蓝光芯片、金线及转换部等,使蓝光芯片发出的光在容腔内聚拢,使光朝开口向上出射;出于保护蓝光芯片和金线的目的,蓝光芯片和金线置于容腔内与该支架整体封装在LED的灯珠内,光在灯珠内的路径形成了内部光路。
本实施例中,芯片为蓝光芯片,用于发出蓝光,其中,该蓝光的峰值波长在430纳米-470纳米。蓝光芯片设置在容腔的底部,蓝光芯片的发光面朝上设置,使蓝光向上出射。蓝光芯片的另一面与容腔的底部接触,通过金线与支架底部的铜片导通,以方便LED灯源贴片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74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光支架和背光模组
- 下一篇:LED灯源、灯条及显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