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式安装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14106.5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官发霖;徐一凡;宋光吉;王道福;李志强;陈展鸿;陈新柱;向富华;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1M2/1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料电池 系统 整体 安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安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式安装架。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存在于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发电装置,随着燃料电池和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市面上采用燃料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燃料电池汽车也越来越多。但是,与传统汽车相比,燃料电池汽车与传统的内燃机驱动汽车在结构及动力传输等方面的不同,为车辆的整体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取代传统燃油变速动力总成的燃料电池堆、电堆冷却系统和电堆供气系统等系统,在安装设计时更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和改进。
目前,各个车厂在燃料电池堆、电堆冷却系统和电堆供气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安装均采用分体式安装,即燃料电池堆以及各个子系统分散安装于车后的各个位置上,不是一个固定相对位置的整体,从而造成管道走向极为不便,占用空间大,线束安装布置混乱不统一,不利于平台化,通用性差,拆装困难繁琐,维护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式安装架,以解决现有燃料电池系统安装结构复杂繁琐,管道走向不便,占用空间大,线束安装布置混乱,不利于平台化,通用性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式安装架,包括上层固定框体和下层固定框体,所述上层固定框体和下层固定框体之间设有复数根竖向支杆,所述下层固定框体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安装燃料电池堆的电堆安装孔,所述上层固定框体一边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安装电堆冷却系统的冷却系统安装孔,上层固定框体另一边设有若干个用于固定安装电堆供气系统的供气系统安装孔,所述上层固定框体与所述竖向支杆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固定框体包括前后两根下层横向支杆和左右两根下层纵向支杆,所述复数根竖向支杆分别垂直焊接于所述下层横向支杆上,所述下层横向支杆上设有若干个电堆固定支座,所述电堆安装孔分别布置于所述电堆固定支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左右两根下层纵向支杆为开口向上的槽型钢,所述槽型钢内设有复数个用于与整车固定的安装架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前后两根下层横向支杆之间还设有若干根加固支杆。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固定框体包括前后两根上层横向支杆,所述两根上层横向支杆之间间隔焊接有上层纵向支杆、安装支杆A、安装支杆B和安装支杆C,所述复数根竖向支杆分别通过固定螺栓与上层横向支杆、安装支杆C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支杆A、安装支杆B和安装支杆C分别为开口向下的槽型钢,所述安装支杆A和安装支杆B上分别布置有复数个所述供气系统安装孔,所述安装支杆B和安装支杆C上分别布置有复数个所述冷却系统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横向支杆设有若干个线管固定支座。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固定框体上还设有若干个线束棒线圆钢和搭铁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供气系统安装孔和冷却系统安装孔上添设有软垫圈。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整体式安装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I、拆卸上层固定框体与竖向支杆连接的固定螺栓,从而将上层固定框体拆开,随后用叉车将燃料电池堆放置于下层固定框体上,并通过电堆安装孔固定锁紧,然后将上层固定框体复位并通过固定螺栓锁紧;
II、将电堆供气系统放置于安装支架A和安装支架B上,并通过供气系统安装孔固定锁紧,将电推冷却系统放置于安装支架B和安装支架C上,并通过冷却系统安装孔固定锁紧;
III、分别将电堆冷却系统的冷却管路和电堆供气系统的供气管路与燃料电池堆连接,并将冷却管路和供气管路固定于线管固定支座上;
IV、安装燃料电池堆与电堆冷却系统、电堆供气系统之间的线束并固定在线管固定支座和线束棒线圆钢上,然后将搭铁线连接到搭铁螺栓上;
V、燃料电池系统整体完毕后,用叉车将安装架安装到整车上,并通过下层固定框体的安装架固定孔与整车固定锁紧。
进一步地,步骤II、电堆供气系统和电堆冷却系统安装时,在供气系统安装孔和冷却系统安装孔上添加软垫圈。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41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