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组、供电装置及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10391.3 | 申请日: | 2017-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04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丁军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军浩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058;H01M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佳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48 | 代理人: | 王伟锋,刘铁生 |
地址: | 834409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供电 装置 充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组、供电装置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池组是将多个单片标称电压(如3.7伏)的聚合物电池芯叠加封装,通过焊接形式串联打包后得到一个电池组为用电设备(如无人机等)进行供电,根据所需电压伏特数计算串联数量,常见电池为6片电芯串连,得到标称电压22.2伏,行业术语称“6S”电池。由于锂电池不能过冲、过放的充放电特性,需要在每片电芯的两个电极接点分别引出一根导线作为“平衡线”,充电过程中分别检测单片电芯电压值,其中任何一片达到上限峰值后开始降低充电电流,同时在该电芯两极间放电,直到所有电芯冲电到可使用的电压范围即可完成充电。这样的电池结构及使用方式面临如下几点问题:1、由于充电时需要平衡,导致充电时间过长。2、充电设备电路复杂,成本高昂且充电器故障率高,平衡过程中浪费能源。3、随电池使用过程中逐渐老化,电芯内阻一致性逐渐降低,平衡成本越来越高且耗时逐渐增长,使整组电池陷入恶性循环,严重缩短电池设计使用寿命。4、由于串联焊接封装,维护不便,检测到其中单片电芯故障将影响整组电池使用。5、容易产生过冲现象,充电过程中易发生爆炸或自燃,存在较高危险性。6、串联的锂电池节数越多,其工作电压及充电电压越高,其功率也越大,增加了平衡难度及平衡成本,因此很多大功率的用电设备(如无人机)都采用两块6S电池串联使用,增加了机身电路故障率,也给电池更换工作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组、供电装置及充电装置,主要目的是解决电池快速、安全充放电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壳体和排列于壳体内的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朝向一致,所述壳体上与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一一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每一极耳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电连接,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导电端子的一面形成第一连接面。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电芯的极耳排成两排,每排极耳中每一电芯的极耳的极性与相邻电芯的极耳的极性相反。
作为优选,相邻的所述电芯的极耳之间的壳体上形成有凹槽,相邻的电芯的极性相反的极耳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相对设置在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形成于导电弹片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供电装置,包括与上述电池组的第一连接面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二连接面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导电端子对应的第二导电端子,多个第二导电端子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连接后,使多个电池芯串联进行供电。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中的第一个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组的第一个第一导电端子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个电芯的正极极耳对应连接,所述第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形成供电正极,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中的最后一个第二导电端子与电池组的最后一个第一导电端子连接,所述最后一个第一导电端子与最后一个电芯的负极极耳对应连接,所述最后一个第二导电端子形成供电负极,多个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中的其他第二导电端子将其他第一导电端子按正负极顺次连接,从而使多个所述电芯串联通过供电正极和供电负极进行供电。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面上具有与电池组壳体上的凹槽适配的第一凸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于第一凸点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充电装置,包括 与上述电池组的第一连接面相对应的第三连接面,所述第三连接面上设有多个与第一导电端子对应的第三导电端子,多个所述第三导电端子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连接后,使多个所述电芯并联充电。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连接面上具有与电池组壳体上的凹槽适配的第二凸点,第三导电端子设于第二凸点上,第二凸点插入电池组上对应的凹槽后,第三导电端子与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相连接,从而以并联的方式为电芯充电。
作为优选,每一所述第二凸点设有两个相互绝缘的第三导电端子,每一所述第二凸点上的两个第三导电端子分别与凹槽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分别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军浩,未经丁军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103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离合器从动盘多功能检测机
- 下一篇:齿轮箱试验台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