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复合透水砖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09587.0 | 申请日: | 2017-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9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沈越龙;刘辉;李苗;黄思思;陈旭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爱立特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C5/06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鼎律师事务所33233 | 代理人: | 郭小丽 |
地址: | 31001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透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工程用品,尤其是一种透水砖。
背景技术
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一方面污水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下水管道规划建设与城市快速发展不适用,发生大量降雨时,城市里的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对城市交通和生活带来很大不便,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战略,将雨水及时归集处理,用于绿化灌溉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性能好的透水砖,现有透水砖不能及时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初步处理,容易造成管道堵塞。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性能高的复合透水砖。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复合透水砖,包括本体,本体中部设有多个进水孔,本体上下两侧设有排渣槽,排渣槽底部设有挡条;进水孔中部设有从中心向上倾斜的第二流道,第二流道与出水槽相连,第二流道用于将水导出;多个进水孔底部通过第一流道相连,第一流道底部从本体中部向下倾斜,第一流道与排渣槽相连,第一流道用于将沉淀的泥沙和杂物导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通过隔条分离。第二流道向上倾斜,进行持续沉积,较重的泥沙会沉积到进水孔底部,从第一流道进入排渣槽,便于清洁处理。
作为优选,本体左侧设有定位凸台、右侧在定位凸台对应位置设有限位凹槽。通过定位凸台和限位凹槽进行组装,使用方便。
作为优选,进水孔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流动阻力小,避免雨水积聚。
作为优选,第二流道的向上倾斜的倾角为8~15º。流经第二流道中的水多次沉淀,过滤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过滤效果好。
作为优选,第一流道的向上倾斜的倾角为6~12º。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积砂及时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为矿渣硅酸盐水泥模压而成。成本低,便于加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第二流道向上倾斜,进行持续沉积,较重的泥沙会沉积到进水孔底部,从第一流道进入排渣槽,便于清洁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复合透水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复合透水砖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复合透水砖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复合透水砖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块复合透水砖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本体,2、进水孔,3、定位凸台,4、限位凹槽,5、排渣槽,6、挡条,7、出水槽,8、隔条,9、第一流道,10、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上述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复合透水砖,包括本体1,本体1中部设有多个进水孔2,本体1左侧设有2个定位凸台3、右侧在定位凸台3对应位置设有限位凹槽4,本体1上下两侧设有排渣槽5,排渣槽5底部设有挡条6;进水孔2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进水孔2中部设有从中心向上倾斜的第二流道10,第二流道10与出水槽7相连,第二流道10用于将水导出;多个进水孔2底部通过第一流道9相连,第一流道9底部从本体1中部向下倾斜,第一流道9与排渣槽5相连,第一流道9用于将沉淀的泥沙和杂物导出;第一流道9和第二流道10通过隔条8分离。如图5所示,多块复合透水砖组装时,定位凸台3通过相邻限位凹槽4进行限位,复合透水砖左右侧上部紧密接触,避免雨水直接流入第二流道10,上下侧留有第一流道9,由于泥沙比重比较大,雨水经过进水孔2进入本体1后,经过沉降,泥沙会淤积至进水孔2底部,通过第一流道9进入排渣槽5中,上部清水通过第二流道10进入出水槽7,从本体1底部出水,进入雨水处理管道进行处理,避免管道堵塞,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作为优选,第二流道10的向上倾斜的倾角为8~15º。流经第二流道10中的水多次沉淀,过滤效果好,结构简单,便于加工,过滤效果好。
作为优选,第一流道的向上倾斜的倾角为6~12º。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积砂及时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爱立特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爱立特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095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车库用出入库坡道
- 下一篇:一种生态排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