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01749.6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04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铠;黄嘉中;冯杰;黎杰扬;王长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T1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51006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射流 离子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电子散热方式是采用风扇与铜铝制造的散热翅片结合的散热器,此种散热方式的能量转化过程是电能转化成风扇的机械能,风扇搅动空气,再将风扇的机械能转化成空气的动能,如此经过了两次能量转化,故而效率不高并存在噪音。如果要增强散热效果,往往是通过提高风扇的转速或者增大散热翅片的表面积来实现,但是,提高风扇转速的同时却增大了能耗,增大散热翅片的表面积却会增加散热器的体积和制作成本。总之,机械风扇式的散热方式难以适应微电子芯片小型化、高功率、高集成度的发展趋势。
离子风散热技术是一种基于电晕效应的散热技术,其技术原理为:离子风产生于不均匀电场的电晕放电过程,当电晕放电现象产生时,相对曲率较大的电极附近产生由电子雪崩引起的高速离子射流运动,离子射流对周围气体产生强烈的扰动,形成由曲率较大电极到曲率较小电极方向的气体运动。
通过离子风散热技术对电子产品进行散热的方式,其散热效率高,散热效果稳定,但是对于长时间高负载运行的电子设备而言,离子风散热效果仍然略显不足。针对此,为增强离子风散热技术的散热效果,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往往将研究重点放在提高离子风散热装置的级数上,以期通过增加电极对数从而增加离子风流量的方式增强散热效果。但是,一味增加离子风散热装置的级数不仅会增大装置体积,而且装置与微电子元件集成时往往因自身结构的复杂性而增加了制造的难度和提高了制造的成本,相比于加工难度、装置体积和生产成本而言,通过此种方式提升的散热效果不值一提。
因此,如何在增强离子风散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体积额外增加,降低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能够在增强离子风散热效果的基础上,避免体积额外增加,降低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射流式离子风散热器,包括导风管、用于吸收热量的导热管、与所述导热管相连的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导风管内并用于产生离子风的第一电极对、设置于所述导风管的出口端并用于产生离子风射流的第二电极对,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对与第二电极对之间并用于使离子风旋转的螺旋桨叶;所述导风管的出口端正对所述散热片,且所述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产生的离子风风向均朝向所述导风管的出口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极对包括设置于所述导风管的出口端内的针电极和连接在所述导风管的出口端壁上、呈截面积往外渐缩的缩口管状的锥电极。
优选地,所述锥电极的最大截面直径与所述导风管的内径相同,且所述锥电极的最小截面直径占所述导风管内径的12%~50%。
优选地,所述导风管的内径为8~25mm,且其长度为50~15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对设置于所述导风管的开口端,且所述螺旋桨叶设置于所述导风管的中部;所述螺旋桨叶的长度占所述导风管长度的20%~80%。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对具体为针-网电极对或多针-网电极对。
优选地,所述散热片包括与所述导热管相连的导热底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导热底板上的若干片肋片,且各片所述肋片均为具有多孔洞交错结构的金属板。
优选地,还包括多根分别设置于相邻两片所述肋片间的线电极,且各片所述肋片均通电并与各根所述线电极形成第三电极对,以使离子风风向为从所述线电极朝向两侧的肋片。
优选地,各片所述肋片均为泡沫铜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极对、第二电极对和第三电极对上均设置有防锈蚀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01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