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从固体吸附材料中回收汞的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398501.9 | 申请日: | 201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612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扬;姜晓明;姚高扬;刘俐媛;冯钦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
| 主分类号: | B01J20/34 | 分类号: | B01J20/34;C01G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38 | 代理人: | 董天宝,于宝庆 |
| 地址: | 1014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吸附 材料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从固体吸附材料中回收汞的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煤或垃圾等固体燃料燃烧后所排放的烟气中有Hg等大量有害物质,经济高效的汞污染治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目前,气态汞污染的处理大多体现在通过固体吸附剂的吸附来脱除,吸附剂包括活性炭、飞灰、钙基吸附剂、沸石材料及陶瓷纳米材料等,例如将活性炭等粉末吸附剂喷入烟道,活性炭在烟道中与汞发生物理化学等反应,吸附汞等有害物质后,随烟气中的飞灰在除尘设备中一并脱除。
然而,一方面,由于包括活性炭、陶瓷纳米材料等吸附剂的价格都比较昂贵,频繁地更换吸附剂会导致处理成本过高,不适合长期使用。另一方面,固体吸附剂在吸附了气态汞后变成含汞的固体废物,需要再次进行处理,在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或废物处理过程中,汞比较容易再次释放出来,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未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脱汞和汞的回收;同时汞作为一种资源,由于其毒性的影响,如果不能进一步回收利用,最终汞的流向也将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从固体吸附材料中回收汞的汞回收装置,实现汞经由固态、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变回收,并且整个过程能实现汞的零排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从固体吸附材料中回收汞的回收装置,包括:
加热炉,所述加热炉具有排气口;
蒸汽管;
冷凝柜,所述冷凝柜具有进气口、尾气排放口和液态汞收集口;
导气管;以及
引风机,
其中,所述加热炉的所述排气口通过所述蒸汽管与所述冷凝柜的所述进气口连接,所述冷凝柜的所述尾气排放口通过所述导气管与所述引风机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炉还包括炉顶、炉底、炉腔、收料口、放料挡板和电热丝,所述炉腔设置于所述炉顶和所述炉底之间,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炉顶的顶部,所述收料口设置于所述炉底的底部,所述电热丝设置于所述炉腔的内壁上,所述放料挡板设置于所述炉底与所述炉腔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炉腔内设置有活动式滚筒。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口中设置有活塞,所述蒸汽管插设于所述活塞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塞的材料为陶瓷纳米多孔吸附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柜还包括汞蒸气间、冷凝管和液态汞收集间,所述汞蒸气间设置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冷凝管之间,所述液态汞收集间设置在所述冷凝管的下方,所述液态汞收集口设置在所述液态汞收集间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柜还包括控制阀,所述控制阀设置在所述液态汞收集口的周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柜还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冷凝柜的外壁上,所述冷凝管连接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外壁的下端,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外壁的上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液态汞收集间为倒锥形,所述液态汞收集口设置在所述液态汞收集间的底部中心处,所述尾气排放口设置在所述液态汞收集间的锥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回收装置结构合理,操作方便,回收率高,处理范围广,能够处理绝大部分汞的固体吸附材料,解决了汞的固体吸附材料运行后再处理的问题,同时使得固体吸附材料快速再生,很大程度降低了工艺的运行成本,而且能够回收汞资源,基本实现了汞的零排放,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加热炉
2 炉顶
3 炉底
4 炉腔
5 收料口
6 放料挡板
7 电热丝
8 排气口
9 蒸汽管
10冷凝柜
11进气口
12汞蒸气间
13冷凝管
14进水口
15出水口
16液态汞收集间
17控制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8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