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烘虫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393457.2 | 申请日: | 2017-04-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12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 发明(设计)人: | 肖玖金;彭彩云;罗熳丽;张健;黄玉梅;张丹桔;刘洋;李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烘虫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烘虫箱,属于土壤动物分离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生态功能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了解土壤动物的组成是土壤动物研究的一个基本内容,如何将土壤动物从土壤和枯枝落叶等生活基质中分离出来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目前,土壤动物的分离方法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其原理为:将土壤放在漏斗可移动的上半部分,上方用灯照射以强光,为土壤样品创设大约14摄氏度的温度梯度,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使其向下运动,穿过薄纱到达漏斗底部收集槽中;如果采用湿式收集,则将漏斗灌满水,将薄纱放好,线虫或其它会游泳的土壤动物收集在漏斗底部。分离工具为土壤动物烘虫箱(包括干式和湿式),由于调查地环境条件,工作条件和实验要求的不同,不同调查者把以上两种烘虫方式改成不同形式,但原理是相同的,有的是便携式,适合野外使用,也有室内放置的,可以一次分离较多的土样。
现有的烘虫设备有如下几种:
一、便携式烘虫箱:如图1所示,它包含:21、灯泡(或太阳光),22、土样筛,23、漏斗(外面用黑纸或黑布套上),24、漏斗连的螺口瓶盖,接收瓶;使用方法:把土样放入土样筛22中,土壤动物对灯光或日光具有负趋向性,因而会向下移动至下面的接收瓶内。从而实现对土壤动物的分离。主要适合工作条件差、流动性大的情况下使用,装置简单,可以现采土样现分离。
这种便携式烘虫箱有如下缺点:一次分离的土样少,工作效率较低;如果是在晚上烘虫,会有一些趋光性的昆虫飞入,影响实验数据;如果是在白天户外烘虫,如果有风,会有不少杂质落入接收瓶内,影响观察。
二、如图2所示,烘虫箱包含土样筛、金属网、漏斗、接收器、支架、灯泡,使用方法:把土样放入土样筛中,土壤动物对灯光或日光具有负趋向性,因而会向下移动至下面的接收器内,从而实现对土壤动物的分离。
这种烘虫箱的缺点为:每层只能放一排,如果土样数量多的话,只能增加高度,多做几层,那么最上面那层和最下面那层,放样和取样就不方便,影响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精确度和观测效率高的烘虫箱。
具体的,烘虫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第一活动板设置在第二活动板上方,所述烘虫箱还包括热源、漏斗、接收容器,所述漏斗数量为两个以上,漏斗安装在第一活动板上,每个漏斗上口位置均设有土样筛,土样筛下方设有纱网,热源设置在漏斗上方且与漏斗上口的土样筛对应设置,接收容器放置在第二活动板上,接收容器与漏斗的下口对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均通过滑轮滑槽装置活动安装在箱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热源为电灯泡。
进一步的,所述纱网为双层波浪形纱网。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按照行列方式排布,数量可视具体情况改动,等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动板、第二活动板均为木板。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通过卡楔卡接在第一活动板上,或通过旋钮螺丝固定在第一活动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烘虫箱,通过结构上的改进,双层活动板可抽拉避免了把手伸入箱体内取拿漏斗或接收容器时造成的对漏斗的碰撞,减小对实验过程的干扰,使实验更精确;漏斗卡入活动板内,方便清洗或更换时拆卸,并且进一步减少晃动;通过双层纱网的特殊设计阻隔泥沙下落,从而减少了进入接收容器的杂质,提高了观测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第一种烘虫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第二种烘虫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烘虫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烘虫箱的右视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烘虫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1-箱体;2-第一活动板;3-第二活动板;4-热源;5-土样筛;6-漏斗;7-接收容器;8-卡楔;9-滑轮滑槽装置;10-纱网;11-旋钮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345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