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包包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1494.X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徐文赋;任素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25/10 | 分类号: | B65D25/10;B65D25/24;B65D85/8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245 | 代理人: | 林少波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包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包包装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动汽车开始走进大众视角。电动汽车的一大核心部件—电池包,在运输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发生晃动磕碰现象,晃动磕碰严重时可能会对电池包造成损坏。
传统的电池包包装结构采用的是在箱体底座开设电池槽,将电池包放置于电池槽,电池槽可以防止因为晃动磕碰对电池包造成损坏。但此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电池槽的形状是固定的,若电池包的形状发生改变,就必须重新设计电池槽的形状以此来配合电池包的形状;第二,电池槽只能对电池包进行初步固定,若电池包晃动磕碰的程度较大时,电池包存在可能从电池槽脱出的风险。由此可见,传统的开设电池槽固定电池包的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并不能非常好的解决电池包的运输安全性问题。
中国专利CN201521100595.4公开了一种包装箱,其技术方案在对电池包固定的方面,虽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开设电池槽对电池包进行固定,而是通过固定机构对电池包进行固定。虽然通过固定机构可以很好的将电池包进行固定,但其技术方案还是存在缺陷,固定结构必须要电池包的表面开设与固定结构配合使用的限位孔,将固定结构插入限位孔,以此来固定电池包。其技术方案的实现必须对电池包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开设限位孔,才可以实现对电池包的固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电池包包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电池包包装结构,包括:箱体、捆绑机构、电池包和限位固定装置,所述箱体包括箱体上盖和箱体底座,所述箱体上盖为下开口的中空腔体,所述电池包放置于所述箱体底座,所述箱体上盖盖合于所述箱体底座;
所述捆绑机构包括固定块和捆绑绳,所述捆绑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块缠绕连接形成所述捆绑机构;
所述捆绑机构捆绑所述电池包固定于所述箱体底座;
所述限位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箱体底座,所述限位固定装置包括限位固定装置本体,所述限位固定装置本体贴合于所述电池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泡棉,所述泡棉设置于所述捆绑机构与所述电池包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泡棉为EVA泡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托盘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底座开设有电池槽,所述电池包放置于所述电池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捆绑绳为尼龙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固定装置还包括贴合垫,所述限位固定装置本体通过所述贴合垫贴合于所述电池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垫为硅胶贴合垫。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贴合垫设有摩擦凸粒。
本次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有以下有益效果:
1.在放置电池包至箱体底座时,利用限位固定装置对电池包进行初步定位固定,后再结合捆绑机构将电池包稳定固定于箱体底座,防止因为电池包在运输过程中因为晃动磕碰对电池包造成损坏。限位固定装置和捆绑机构可以适用于任何形状的电池包。
2.箱体底座设置有托盘结构,在搬运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利用叉车进行搬运,省事省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包装结构组装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包包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捆绑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149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方巾(23)
- 下一篇:汽车后门加强筋板总成专用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