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饭盒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90121.0 | 申请日: | 201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61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杨仁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仁光 |
主分类号: | A45C11/20 | 分类号: | A45C11/20;A45C13/00;A45C13/02 |
代理公司: | 重庆中流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0214 | 代理人: | 陈立荣 |
地址: | 40541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饭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饭盒。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因工作和学习等原因往往需要使用饭盒,但是目前使用的饭盒存在以下不便:一是带饭菜时,饭菜之间相互浸泡使之串味;二是在食堂就餐时,目前饭盒容量有限,而且不能做到一次打几个菜。尽管目前可使用套餐盘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套餐盘体积过大不易在办公室放置,同时因没有盖子而不卫生,且没有放置筷子和勺子的地方的问题,也有使用一大一小分体的两个饭盒的,但就餐者一人端拿时很不方便。如果是外卖形式,目前主要采用快餐盒的方式,这些快餐盒都是一次性的发泡塑料、纸制饭盒或木制饭盒。塑料饭盒造价便宜,但降解性能差,给环境带来了不少的污染;而纸制或木制的饭盒由于其原料来源的问题,使得造价非常高,并且由于使用后的饭盒不能及时回收,导致多数饭盒的纸张和木片直接腐败降解,这虽然对环境没有什么污染,但其原材料是取之与木材,所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损耗。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多功能饭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饭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餐具收纳盒、隔层盒、餐盒和饭盒盖;所述外壳为长方体盒结构并在其左侧下方设有长度与外壳宽度相同宽度为外壳高四分之一的长方形开口;所述餐具收纳盒外形大小和形状与外壳内空相匹配且插装在外壳左侧下方长方形开口内;所述隔层盒的外形大小和形状与外壳内空相匹配且套装在外壳内空上部;所述餐盒的外形大小和形状设置与隔层盒内空相匹配且套装在隔层盒内空内部;所述饭盒盖的内空的大小和形状与内套餐盒上部的外形相匹配、外形的大小和形状与外壳的外形相匹配,且扣装在外壳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餐盒包括外层餐盒和内套餐盒,所述外层餐盒外形的大小和形状与隔层盒内空相匹配且套装在隔层盒内空内部并在内空的宽度方向设置有隔板将外层餐盒的内空分隔为左右两部分;所述内套餐盒外形的大小和形状与外层餐盒内空相匹配且套装在外层餐盒内空内部并在内空的宽度方向设置有隔板将内套餐盒的内空分隔为左右两部分,在内套餐盒右部空间的长度方向设置有隔板将内套餐盒的左部空间再次分隔为两部分;并且,所述内套餐盒内空沿宽度方向设置的隔板为双层结构,使其底部形成卡槽,所述内套餐盒通过卡槽卡装在外层餐盒内空内。
进一步的,所述外壳的底部设置有隔热层。
进一步的,所述饭盒盖为三段收缩式结构,即沿饭盒盖宽度方向设置由三段横截面为扁矩形可收缩套管结构,沿宽度方向拉伸后构成食盘。
进一步的,所述内套餐盒的右部空间内还设置有一盛汤的汤盒,且所述汤盒设置有握持的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餐具收纳盒的外侧设置有卡扣,所述外壳的对应处设置有固定扣,所述餐具收纳盒通过卡扣与固定扣固定在外壳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饭盒盖的长度方向两侧铰接有卡扣连接板,所述外壳的对应处设置有卡扣台阶,所述饭盒盖通过卡扣连接板扣装在卡扣台阶后与外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餐具收纳盒的底部设置有卡装汤勺、筷子、餐刀和叉子的卡扣或台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环保不污染,可替代快餐盒,自用自理不传播疾病。
2、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减少垃圾处理费用的促进也有最大的深远意义。
3、该多功能饭盒采用多层饭盒,其外层餐盒和内套餐盒均可装载食物,且外层餐盒和内套餐盒均由隔板分割成若干空间,便于装载米饭和各种蔬菜,充分利用空间;将饭盒盖展开可将餐盒放置其中,便于端拿,也可防止发生传统饭盒拆放后导致污脏桌面的问题;饭盒还设有餐具收纳盒,方便餐具的单独清洗与保存。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下三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饭的盒盖展开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餐具收纳盒平面示意图。
其中:1-餐具收纳盒,2-外壳,3-隔层盒,4-外层餐盒,5-内套餐盒,6-饭盒盖,11-卡扣,21-固定扣,22-隔热层,51-汤盒,61-卡扣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饭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仁光,未经杨仁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901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