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矿井下开采用机器人的移动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83189.6 | 申请日: | 2017-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178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8 |
发明(设计)人: | 梁斌;仝军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
主分类号: | B25J5/00 | 分类号: | B25J5/00;E21C29/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矿 井下 开采 机器人 移动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煤矿井下开采用机器人的移动构件。
背景技术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例如在矿道开采中使用的机器人,代替人类在危险的工作环境。
传统的机器人在移动时都是使用滚轮或履带式,滚轮适用于在平整的路面上行走,路面崎岖,就会造成较大的震动,并且行进困难,履带式的移动构件适用性强,但是在转向时比较困难,同时在矿道中若是区域较小,不便使用履带的移动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矿井下开采用机器人的移动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煤矿井下开采用机器人的移动构件,包括主机框架和驱动电机,所述主机框架的一端上方安装有转向电机,所述转向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安装导向轮,所述主机框架的另一端上方安装有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推杆,所述主机框架在推杆电机的下端安装有套筒,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安装在套筒的内部,所述主机框架的中部安装有挡泥板,所述主机框架在挡泥板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滚轮支架,所述滚轮支架的下端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安装有滚轮,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主机框架的上端中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轮。
优选的,所述转轴两端与滚轮连接的内侧安装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上端安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与滚轮支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驱动轮的两侧均设置有滚轮。
优选的,所述滚轮、驱动轮、导向轮的下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并且均为可拆卸结构。
优选的,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的直径要小于套筒的直径,且推杆的下端最大滑动距离穿过滚轮与驱动轮下端所在的水平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实用新型通过在主机框架上安装有转向电机,在转向电机的输出端安装导向轮,对装置进行导向与转向,提高装置的灵活度,通过在主机框架的另一端上端安装推杆电机,将推杆电机的输出端的推杆安装在主机框架的套筒内部,由推杆电机实现推杆的垂直移动,当推杆的底端与地面接触后,就可对装置进行固定,不会由于工作幅度较大,导致滑动,提高装置的稳定性能,通过在转轴的两端内侧安装连接件,并在连接件的上端安装减震弹簧,并将减震弹簧的上端与滚轮支架固定连接,由于矿道内部的地面复杂,减震弹簧有效的防止地面的崎岖对装置造成过大的震动,导致装置内部的零部件使用寿命缩短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滚轮的侧视图。
图中:1-主机框架;2-驱动电机;3-转向电机;4-导向轮;5-推杆电机;6-推杆;7-套筒;8-挡泥板;9-滚轮支架;10-转轴;11-滚轮;12-驱动轮;13-连接件;14-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煤矿井下开采用机器人的移动构件,包括主机框架1和驱动电机2,所述主机框架1的一端上方安装有转向电机3,所述转向电机3的输出端通过转轴安装导向轮4,所述主机框架1的另一端上方安装有推杆电机5,所述推杆电机5的输出端安装有推杆6,所述主机框架1在推杆电机5的下端安装有套筒7,所述推杆电机5的推杆6安装在套筒7的内部,所述主机框架1的中部安装有挡泥板8,所述主机框架1在挡泥板8的上端固定安装有滚轮支架9,所述滚轮支架9的下端安装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两端安装有滚轮11,所述驱动电机2安装在主机框架1的上端中部,所述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安装有驱动轮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831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回弹仪测区盖章模型
- 下一篇:传感器升降式灭火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