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冷却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6957.5 | 申请日: | 2017-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955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玲玲;梁永波;耿伟;赵雪锦;王梦军;齐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赛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31/00 | 分类号: | F25D31/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先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1127 | 代理人: | 黄伟 |
地址: | 450001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器。
背景技术
在药剂研究和实验领域,经常需要干净卫生地将药剂先行冷却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排放或其他操作。现有技术中冷却药剂的方法如下:将药剂放入敞口容器中,使用自然散热的方法使药剂中的热量散发而实现冷却效果。但使用自然散热进行冷却需要消耗较长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溶液采用自然散热的方式散热速度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冷却器,包括冷却本体及用于供手持的手握部,还包括连接冷却本体与手握部的连杆,所述冷却本体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体的冷却液容纳腔,冷却本体还包括与冷却液容纳腔的腔内空间连通以供冷却液流入的冷却液入口和供冷却液流出的冷却液出口,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互不连通。
所述冷却本体由空心管体弯绕形成,空心管体的一端形成所述冷却液入口、另一端形成所述冷却液出口。
所述空心管体弯绕成多个环状圈体,多个环状圈体共同形成了螺旋形状,相邻的两环状圈体之间在其周向方向上具有间隙。
相邻的两环状圈体之间在环状圈体的轴线方向上具有间隙。
所述空心管体任一位置处的截面面积相同。
所述手握部与连杆均由绕成冷却本体的空心管体一次弯折成型。
所述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均设置在手握部的端部。
所述手握部的远离连杆的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均设置在弯折部的下端。
所述冷却液入口与冷却液出口均连接有易弯折的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时,先将冷却本体置于装有待冷却溶液的容器中,通过冷却液入口向冷却液容纳腔内注入温度低于待冷却溶液温度的冷却液,冷却液容纳腔内的冷却液通过热传导的方式迅速吸收待冷却溶液内的热量而使其温度升高。冷却液容纳腔内温度升高后的冷却液再通过冷却液出口流出以供新的冷却液补入,所以温度较低的冷却液能实时流入冷却液容纳腔内而持续高效地吸收待冷却溶液内的热量,因而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冷却溶液效率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器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冷却本体1及用于供手持的手握部2,还包括连接冷却本体与手握部的连杆6。
所述冷却本体1、手握部2及连杆6由两端贯通的空心管体一次弯绕形成,空心管体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供冷却液流入空心弯管内的冷却液入口和供冷却液由空心弯管内流出的冷却液出口。
空心管体的中部弯绕成多个环状圈体,多个环状圈体共同形成了螺旋形状的冷却本体1。为了进一步增大冷却本体1与待冷却溶液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果,相邻的两环状圈体之间在其周向方向上及轴线方向上均具有间隙。此处所说的有效接触面积是指,使得处于各环状圈体周边的溶液温度尽可能低。因各环状圈体是由同一根空心弯管弯绕而成,所以此处的环状圈体并非是标准的环形,而是近似环形的形状。相应地,各环状圈体之间的间隙是指除了整根空心弯管必然存在的连接处之外相邻两环状圈体之间不贴合。本实施例中,组成冷却本体1的空心管体的管内腔体一起形成了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冷却液容纳腔。
这种设置形式使得经冷却液入口流入的冷却液能尽可能地将冷却液容纳腔内的已被加热的冷却液经冷却液出口排出,而不是与其内的较热冷却液混合。
为最大限度地避免经冷却液入口进入冷却液容纳腔内的冷却液与其内的已吸收若干热量的冷却液混合,空心管体任一位置处的截面面积相同。
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握部与连杆也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冷却本体上而非与之一体成型制成;冷却本体也可以是中部具有冷却液容纳腔的任意形状。
手握部2的远离连杆6的端部还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弯折21,冷却液入口及冷却液出口均设置在弯折部的下端。这种设置形式在将冷却液引入及将冷却液排出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接冷却液的源头对容器内待处理溶液的污染。
为了便于连接可提供冷却液的源头,冷却液入口均连接有易弯折的入口软管4。为便于调节冷却液排出位置,冷却液出口处连接有易弯折的出口软管5。冷却液入口与入口软管4通过套筒3连接,冷却液出口与出口软管5也通过上述套筒3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赛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赛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69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终端、终端定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疏散的最短路径逃生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