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充气救生圈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72055.4 | 申请日: | 2017-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苗思源;苗华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苗思源 |
主分类号: | B63C9/15 | 分类号: | B63C9/15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充气 救生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水上救生设备中较为常用的设备,在水中套在身上可提供稳定的浮力,广泛应用于船舶航运、抗洪救灾以及水上休闲活动等领域,现有的救生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心救生圈,此类救生圈大多是采用聚苯乙烯塑料制成的实心结构的救生圈,但是由于塑料材料本身强度不够,导致塑料容易破损,使用寿命短,同时实心救生圈由于体积固定,造成携带不方便,另一种是充气式救生圈,此类救生圈内部结构为空心结构,救生圈上设有充气口,使用时一般通过气筒或者人工吹气对救生圈内部进行充气,充气过程缓慢,使用麻烦,随着科技的发展,充气的方式也更新换代,申请号为2008101945900、名称为“一种救生衣的激发装置”的中国专利文献,其公开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救生衣激发装置,包括连接压缩气体钢瓶的主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体中设置有可用于顶开所述压缩气体钢瓶的顶针装置,驱动所述顶针装置运动的弹力装置以及激发所述弹力装置的条件控制装置,所述条件控制装置包括易溶于水的固定溶片,当所述条件控制装置进水后,所述固定溶片迅速溶解,在一秒内激活所述弹力装置,使得所述顶针装置在弹力装置的弹力作用下顶开所述压缩气体钢瓶对救生衣进行充气,此类充气方式不仅适用于救生衣的充气,同样也适用于充气式救生圈的充气,但是现有的救生圈容易因破损或者充气口损坏导致内部气体泄露将对求生者造成危险,同时在救生时现有的救生圈结构不易套入求生者的身体上,增加救生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安全可靠、救生迅速、方便携带的自动充气救生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压缩气体钢瓶和与压缩气体钢瓶端部连接的主阀体,所述救生圈主体由上层和下层组成,上层和下层的周边相连接形成主体封闭腔室,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主体包括浮体和浮臂,所述浮体为近似半圆状的弧形浮体气囊,所述浮臂为浮体两端直线延伸的浮臂气囊,两浮臂向内倾斜,浮臂的中心线与浮体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为15度到30度,所述压缩气体钢瓶设置于浮臂上,主阀体的出气端与导气管的一端相连接,导气管的另一端与主体封闭腔室相连接,将压缩气体钢瓶内气体输送至主体封闭腔室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体封闭腔室内由隔离带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单元,导气管上设有与各个腔室单元相配合的出气管,出气管的出气端设有单向阀,将压缩气体钢瓶内气体输送至各个腔室单元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阀体的出气端设有分气阀,分气阀的进气端与主阀体的出气端连接,分气阀的各个出气端与导气管的一端连接,导气管的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腔室单元连接,导气管的出气端设有单向阀,通过分气阀使压缩气体钢瓶内气体均匀进入各个腔室单元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浮体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处求生把手,所述浮臂的外侧及后端部分别设有一处求生把手,使求生者在紧急状态下迅速抓住救生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救生圈主体上设有用于未充气状态下救生圈主体折叠后固定用的尼龙搭扣,充气状态时救生圈主体膨胀顶开尼龙搭扣完成充气。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救生圈取出,未充气状态下,救生圈处于折叠状态并通过尼龙搭扣固定,体积小而方便携带,在使用时,将其置于水中,所述主阀体内的固定溶片迅速溶解,在一秒内激发所述弹力装置,使得所述顶针装置在弹力装置的弹力作用下顶开压缩气体钢瓶对救生圈进行快速充气,压缩气体钢瓶内压缩气体通过主阀体上的出气端进入导气管内,通过导气管对救生圈内各个腔室单元进行充气,充气过程中由于救生圈膨胀会崩开尼龙搭扣来完成救生圈的展开,由于救生圈内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单元,并且导气管上对应的腔室单元出气端设有单向阀,即使其中一个腔室单元或者其中一个腔室单元内的导气管发生破裂也不会影响救生圈的救生作用,同时充气状态下,求生者可通过救生圈上的求生把手抓住救生圈,通过救生圈的开口处进入救生圈,达到快速救援的效果,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可靠、方便携带、救生迅速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体阀与导气管连接输气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主体阀与导气管连接输气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一种自动充气救生圈,如图1所示,包括救生圈主体1、压缩气体钢瓶2和与压缩气体钢瓶2端部连接的主阀体3,所述救生圈主体1由上层和下层组成,上层和下层的周边相连接形成主体封闭腔室,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主体1包括浮体4和浮臂5,所述浮体4为近似半圆状的弧形浮体4气囊,所述浮臂5为浮体4两端直线延伸的浮臂5气囊,两浮臂5向内倾斜,浮臂5的中心线与浮体4的中心线形成的夹角为15度到30度,所述压缩气体钢瓶2设置于浮臂5上,主阀体3的出气端与导气管8的一端相连接,导气管8的另一端与主体封闭腔室相连接,将压缩气体钢瓶2内气体输送至主体封闭腔室内,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的主体封闭腔室内由隔离带6分隔成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单元,导气管8上设有与各个腔室单元相配合的出气管13,出气管13的出气端设有单向阀,将压缩气体钢瓶2内气体输送至各个腔室单元内,主阀体3与导气管8连接输气设有第二种输气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的主阀体3的出气端设有分气阀11,分气阀11的进气端与主阀体3的出气端连接,分气阀11的各个出气端12与导气管8的一端连接,导气管8的另一端分别与其相对应的腔室单元连接,导气管8的出气端设有单向阀,通过分气阀11使压缩气体钢瓶2内气体均匀进入各个腔室单元内,导气管8设置在浮体4和浮臂5内,导气管8穿过隔离带6进行压缩气体的输送,导气管8与隔离带6的穿孔处密封连接,防止两个临近的腔室单元内的气体互通,两种连接输气方式的导气管8上对应的腔室单元出气端都设有单向阀,防止导气管8发生破损时其所对应的的腔室单元内的气体通过破损的导气管8逸出,所述浮体4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处求生把手9,所述浮臂5的外侧及后端部分别设有一处求生把手9,使求生者在紧急状态下迅速抓住救生圈,所述救生圈主体1上设有用于未充气状态下救生圈主体1折叠后固定用的尼龙搭扣10,充气状态时救生圈主体1膨胀顶开尼龙搭扣10完成充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救生圈取出,未充气状态下,救生圈处于折叠状态并通过尼龙搭扣10固定,体积小而方便携带,在使用时,将其置于水中,所述主阀体3内的固定溶片迅速溶解,在一秒内激发所述弹力装置,使得所述顶针装置在弹力装置的弹力作用下顶开压缩气体钢瓶2对救生圈进行快速充气,压缩气体钢瓶2内压缩气体通过主阀体3上的出气端进入导气管8内,通过导气管8对救生圈内各个腔室单元进行充气,充气过程中由于救生圈主体1膨胀会崩开尼龙搭扣10来完成救生圈的展开,求生者可通过救生圈上的求生把手9抓住救生圈,通过救生圈的开口处进入救生圈,完成本实用新型的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苗思源,未经苗思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720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遥控电动救生浮体
- 下一篇:校服(插肩袖曲线分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