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壳装锂离子电池组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369750.5 | 申请日: | 2017-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4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 发明(设计)人: | 潘炳炫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三圈电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555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203 | 代理人: | 廖吉保 |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电池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壳装锂离子电池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壳装锂离子电池组应用在较多领域,如应用无人机领域。锂离子电池在很多领域特别是模型领域需要大电流放电,大电流放电产生大量的热,若不及时散热,对电池和设备性能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现有锂离子电池一般采用PVC(聚氯乙烯)包装,PVC包装散热效果差,较少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散热处理,即使进行散热处理,其散热效果依然不理想。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研发出一种克服所述缺陷的壳装锂离子电池组,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装锂离子电池组,以加快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提高使用安全性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为:
一种壳装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壳体和锂电池电芯;锂电池电芯串联后层叠安装在壳体中,至少其中一上下锂电池电芯之间设置上下散热板,上下散热板之间形成散热间隙,对应散热间隙两侧的壳体上分别设置散热孔,两侧散热孔与散热间隙形成散热通道。
进一步,上下散热板之间形成的散热间隙中插入散热管,散热管一端与壳体一侧的散热孔相对,散热管另一端与壳体另一侧的散热孔相对。
进一步,散热管为铝管。
进一步,上下散热板为铝板。
进一步,上下散热板的厚度为0.2-0.8mm。
进一步,锂电池电芯串联后引出放电线和充电线,壳体上对应设置放电插头和充电插头,放电线与放电插头连接,而充电线与充电插头连接。
进一步,散热孔的孔径小于上下散热板之间的散热间隙的宽度。
进一步,壳体为塑料壳体。
进一步,壳体设置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采用嵌入式搭扣固定。
进一步,壳体设置方形,壳体四棱边设置绑带卡扣。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电芯串联后层叠安装在壳体中,至少其中一上下锂电池电芯之间设置上下散热板,上下散热板之间形成散热间隙,对应散热间隙两侧的壳体上分别设置散热孔,锂电池电芯工作产生的热量经上下散热板传导至散热间隙,然后经壳体两侧的散热孔带走,即气流经过散热间隙将热量带走,加快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提高使用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锂电池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壳体1 散热孔11
放电插头12充电插头13
锂电池电芯2 上散热板31
下散热板32散热间隙33
散热管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5所述,本实用新型揭示的一种壳装锂离子电池组,包括壳体1和锂电池电芯2。
锂电池电芯2串联后层叠安装在壳体1中,壳体1为塑料壳体,使得外观较为美观。至少其中一上下锂电池电芯2之间设置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之间形成散热间隙33,对应散热间隙33两侧的壳体1上分别设置散热孔11,两侧散热孔11与散热间隙33形成散热通道。优选为散热孔11的孔径小于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之间的散热间隙33的宽度。
锂电池电芯2工作产生的热量经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传导至散热间隙33,然后经壳体1两侧的散热孔11带走,即气流经过散热间隙33将热量带走,加快锂离子电池组的散热,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之间形成的散热间隙33中插入散热管4,散热管4一端与壳体1一侧的散热孔11相对,散热管4另一端与壳体1另一侧的散热孔11相对。
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为铝板,散热管4为铝管,铝质上散热板31、下散热板32和散热管4使得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上散热板31和下散热板32的厚度为0.2-0.8mm。
锂电池电芯2串联后引出放电线和充电线,壳体1上对应设置放电插头12和充电插头13,放电线与放电插头12连接,而充电线与充电插头13连接。
壳体1设置上盖和下盖,上盖和下盖采用嵌入式搭扣固定。壳体1设置方形,壳体四棱边设置绑带卡扣,便于整个壳装锂离子电池组的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三圈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三圈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697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供血槽的钢板
- 下一篇:一种防滑型万向锥弓根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