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61970.3 | 申请日: | 2017-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838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李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通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催化 发光 微型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微型传感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纳米材料表面催化发光传感器是将涂有纳米材料的直径为4~7mm电热陶瓷棒置于直径为12~20mm、长度为100~150mm的石英管内,在石英管上斜对角设置有进样口、放空口。在石英管外与纳米材料对应设置有滤光片或光栅、光电信号转换装置(近紫外灵敏光谱测量型微弱发光测量仪、光电倍增管等)。
现有的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存在着不方便安装,防护效果差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
因此,发明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显得非常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以解决现有的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存在的不方便安装,防护效果差和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包括石英瓶,进样口,陶瓷片,出样口,安装结构,滤光片安装结构,纳米材料层,加热丝,光电信号转换装置和铜片,所述的进样口开设在石英瓶的左侧;所述的出样口设置在石英瓶的右侧;所述的陶瓷片设置在石英瓶的上部;所述的滤光片安装结构设置在石英瓶的下部;所述的安装结构安装在石英瓶的外围;所述的纳米材料层和加热丝分别设置在陶瓷片的内部;所述的光电信号转换装置与铜片导线连接;所述的滤光片安装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槽,滤光片,紧固螺栓和接线端子,所述的接线端子设置在安装座的右下部;所述的安装槽均匀开设在安装座的中部;所述的滤光片插接在安装槽的下部;所述的紧固螺栓设置在安装槽上;所述的铜片插接在接线端子内。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安装结构包括抱箍,防护套和固定孔,所述的防护套设置在抱箍的内部;所述的固定孔开设在抱箍的上下两端。
所述的防护套采用PVC透明防护套,有利于提高防护效果,且不阻挡透光度。
所述的抱箍成对设置,所述的抱箍设置有两对,有利于提高固定效果,使得固定时更加稳定。
所述的安装槽设置有多个,可同时放置多个滤光片,使得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的进样口和出样口的截面分别为梯形;所述的进样口的孔径左大右小;所述的出样口的孔径左小右大,有利于对比样品更加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套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防护效果,且不阻挡透光度,通过抱箍的设置,有利于提高固定效果,使得固定时更加稳定,通过安装槽的设置,可同时放置多个滤光片,使得使用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滤光片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石英瓶;2-进样口;3-陶瓷片;4-出样口;5-安装结构;51-抱箍;52-防护套;53-固定孔;6-滤光片安装结构;61-安装座;62-安装槽;63-滤光片;64-紧固螺栓;65-接线端子;7-纳米材料层;8-加热丝;9-光电信号转换装置;10-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纳米催化发光微型传感器,包括石英瓶1,进样口2,陶瓷片3,出样口4,安装结构5,滤光片安装结构6,纳米材料层7,加热丝8,光电信号转换装置9和铜片10,所述的进样口2开设在石英瓶1的左侧;所述的出样口4设置在石英瓶1的右侧;所述的陶瓷片3设置在石英瓶1的上部;所述的滤光片安装结构6设置在石英瓶1的下部;所述的安装结构5安装在石英瓶1的外围;所述的纳米材料层7和加热丝8分别设置在陶瓷片3的内部;所述的光电信号转换装置9与铜片10导线连接;所述的滤光片安装结构6包括安装座61,安装槽62,滤光片63,紧固螺栓64和接线端子65,所述的接线端子65设置在安装座61的右下部;所述的安装槽62均匀开设在安装座61的中部;所述的滤光片63插接在安装槽62的下部;所述的紧固螺栓64设置在安装槽62上;所述的铜片10插接在接线端子65内。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安装结构5包括抱箍51,防护套52和固定孔53,所述的防护套52设置在抱箍51的内部;所述的固定孔53开设在抱箍51的上下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通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通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619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成本电动汽车电网低谷储能充电桩
- 下一篇:一种电缆井安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