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8848.0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023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唐德玲;孟天龙;陈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东峰锑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B01D2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11362 | 代理人: | 郭防,韩炜 |
地址: | 558200 贵州省黔南***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化 品位 生产流程 沉降 效果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絮凝池,具体涉及一种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锑矿的生产流程中,中低品位矿的比重可占到90%以上,中低品位矿的利用率不高导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较高比重的有害物和锑元素,而污水没有经过合格的处理是不能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来的,所以在锑矿生产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污水的处理,现阶段常采用在污水中加入絮凝剂使得污水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沉降到池体底部,在加入絮凝剂的过程中,人工进行投放使得絮凝剂没有均匀扩散到絮凝池内,即使进行适当搅拌也不能达到充分接触的效果,最终导致沉淀效果不均匀,絮凝池内的部分位置的沉淀物呈聚集分布,即絮凝剂分布较多的位置,沉淀物就聚集凝聚在这个位置,而经过长时间的反应聚集过程后,这些沉淀物会变得很坚硬,不易去除,因此不便于对固体沉淀物后续的分离回收,而且常规的絮凝池将会使得而长时间反应使得沉淀物变成了坚硬的固体物附着在池体底部,工人通过进入到池体利用铁锤进行敲打,然后再将破碎后的沉淀物运出池体,人力耗费大,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效率低下且无法将固体沉淀物全部清除干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该絮凝池可实现絮凝剂的均匀投放,使得污水与絮凝剂的反应更加充分,沉淀物在絮凝池内均匀分布,还可实现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整体移出絮凝池,移出后可将实心板体取出,对沉淀物进行统一处理,提高了清除效率,便于对固体沉淀物进行后续地分离回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包括池体,池体两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第一座体与第二座体之间设有末端固定设有电动导轨,电动导轨两端设有弹簧触发按钮,弹簧触发按钮连接信号发生器,絮凝剂桶两侧固定设有卡座,卡座与电动导轨固定连接,絮凝剂桶的管道上设有电动阀门,所述池体内部设有絮凝框,絮凝框外壁上设有与池体内壁抵合设置的滚轮装置,絮凝框底部设有实心板体,实心板体通过插入卡槽设置在絮凝框底部;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的底端均连接直线导轨。
前述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所述絮凝框的侧面均为通孔结构,絮凝框上设有提拉部。
前述优化中低品位矿生产流程中沉降效果的絮凝池,所述实心板体上设有推拉把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导轨和相关控制机构的配合可实现絮凝剂的自动化投放,且能够使絮凝剂均匀投放入絮凝池内,优化了絮凝效果,使得沉淀物不会聚集分布在絮凝框内部的某一位置,通过絮凝剂的作用可使得固体沉淀物全部沉淀在实心板体上,可将絮凝框移出池体,取出实心板体,通过破碎装置将固体沉淀物从实心板体上去除,不需要工人进到絮凝池中进行人工作业,优化工人的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俯视图;
图3是絮凝框视图;
图4是B处的放大视图;
图5是絮凝剂桶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池体,2-第一座体,3-第二座体,4-弹簧触发按钮,5-信号发生器,6-卡座,7-絮凝剂桶,8-管道,9-电动阀门,10-絮凝框,11-滚轮装置,12-实心板体,13-卡槽,14-直线导轨,15-推拉把手,16-电动导轨,17-提拉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优化沉效果的絮凝池,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池体1,池体1两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座体2和第二座体3,第一座体2与第二座体3之间设有末端固定设有电动导轨16,电动导轨16两端设有弹簧触发按钮4,弹簧触发按钮4连接信号发生器5,絮凝剂桶7两侧固定设有卡座6,卡座6与电动导轨16固定连接,絮凝剂桶7的管道8上设有电动阀门9,所述池体1内部设有絮凝框10,絮凝框10外壁上设有与池体1内壁抵合设置的滚轮装置11,絮凝框10底部设有实心板体12,实心板体12通过插入卡槽13设置在絮凝框10底部;第一座体2和第二座体3的底端均连接直线导轨14。
所述絮凝框10的侧面均为通孔结构,絮凝框10上设有提拉部17。
所述实心板体12上设有推拉把手15。
本实用新型在池体1的侧边上分别设有第一座体2和第二座体3,两者之间设置有电动导轨16第二座体3连接弹簧触发按钮4,打开电动导轨16,絮凝剂桶7随着电动导轨16的活动部移动,当絮凝剂桶7的桶体触碰到弹簧触发按钮4后,触发信号发生器5发生信号,电动导轨16活动部作反向运动,通过开关可控制电动阀门9的开闭,控制絮凝剂的加入,这样的往复运动可实现絮凝剂的均匀投放,配合搅拌动作,使得絮凝剂可以和污水充分接触反应,不会出现在长期的沉淀过程后,絮凝池的部分位置聚集大量的坚硬沉淀物的情况,使得沉淀物的去除工作变得简单,在池体1内部内部设置絮凝框10,絮凝框10的侧壁上抵合设置有滚轮装置3,人工将絮凝框10放入和取出的过程更加稳定,当污水进入到絮凝框10中,并且达到一定深度后,向池体1中加入絮凝剂,由于絮凝框10的底面为实心板体12结构,当污水中的杂质与絮凝剂进行反应并产生固定沉淀物后,固定沉淀物将均匀沉在实心板体4上。需要对沉淀物进行清除时,将第一座体2和第二座体3通过导轨移动到絮凝池的一侧,人工将絮凝框2整体取出,接着将实心板体12通过推拉把手15取出,进行清除,絮凝框2的侧壁均为孔状结构,在取出过程中,水可通过通孔流出,而孔状结构也为一部分絮凝反应的反应物提供了附着场所,絮凝框2的起降部13为三角形结构,保证了在起降过程中絮凝框2的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东峰锑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东峰锑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88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容去离子装置的电极结构
- 下一篇:一种便于定位的溅镀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