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脱汞性能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6618.0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456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峰;姚微;陈洪锋;刘雪松;游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0 | 分类号: | G01N3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17 | 代理人: | 项军 |
地址: | 31181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评价 催化剂 脱硝脱汞 性能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电厂脱硝脱汞性能的评价系统。
背景技术
申请公布号为CN103926370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和脱汞性能的装置及方法,通过产生不同配比的烟气,模拟出工厂的实际状况。通过更换不同种类的催化剂,选择出针对特定烟气脱硝和脱汞效果均好的催化剂。但是,其只能同时检测催化剂脱硝及汞氧化活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脱汞性能的系统,解决现有系统只能同时检测催化剂脱硝及汞氧化活性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脱汞性能的系统,包括对通入的混合气体进行预加热的预加热器、将汞蒸汽和预加热后的混合气体进行混合的静态混合器以及设于加热器中的至少两个反应器,所述的至少两个反应器顺次相接,该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的静态混合器的入口相接以向静态混合器输送氨气的氨气输送管道、与所述的至少两个反应器的入口相接以向反应器输送氯化氢的氯化氢输送管道,以及与最后一级反应器出口相接,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NO、SO2、O2含量的在线红外分析仪、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H2O和NH3含量的在线激光分析仪、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Hg含量的在线汞分析仪,所述氨气输送管道和氯化氢输送管道设有控制管道启闭的阀门。
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气体包含NO、O2、SO2、N2,且NO、O2、SO2、N2分别通过第一进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第三进气管道、第四进气管道向预加热器输送,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第三进气管道、第四进气管道均设有过滤器、质量流量计和单向阀。
作为优选,所述预加热器还连接有输水管道,水通过输水管道输送至预加热器并在预加热器中加热产生水蒸汽,所述输水管道接入水槽并通过蠕动泵抽取水槽内的水,所述输水管道设有单向阀。
作为优选,该系统还包括用于产生汞蒸汽的汞发生器,所述汞发生器设于水浴锅中。
作为优选,所述至少两个反应器包括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所述氯化氢输送管道设有分别与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入口相接以向第一反应器、第二反应器、第三反应器输送氯化氢的分支管道,所述分支管道上设有控制所在分支管道启闭的阀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混合气体(NO、N2、O2、SO2、H2O)进入预加热器,再和Hg蒸汽混合进入静态混合器,然后进入反应器,过程模拟燃煤电厂中的烟气。当反应器温度、气体浓度稳定时,通过氨气输送管道通入还原剂NH3,来评价催化剂的脱硝性能,以及同时评价催化剂的脱汞性能。而且当有需要时,可以通过氯化氢输送管道通入氧化剂HCl,来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及脱汞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联合评价催化剂脱硝脱汞性能的系统,包括对通入的混合气体进行预加热的预加热器、将汞蒸汽和预加热后的混合气体进行混合的静态混合器以及设于加热器中的至少两个反应器,上述的至少两个反应器中依次相接,位于最下游的一个反应器,就是最后一级反应器,该系统还包括与静态混合器的入口相接以向静态混合器输送氨气的氨气输送管道、与上述的至少两个反应器的入口相接以向反应器输送氯化氢的氯化氢输送管道,以及与最后一级反应器出口相接,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NO、SO2、O2含量的在线红外分析仪、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H2O和NH3含量的在线激光分析仪、用于检测反应后气体中Hg含量的在线汞分析仪,所述氨气输送管道和氯化氢输送管道设有控制管道启闭的阀门,以控制氨气输送管道和氯化氢输送管道是否输送相应的气体。
其中,所述混合气体包含NO、O2、SO2、N2。且NO、O2、SO2、N2分别通过第一进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第三进气管道、第四进气管道向预加热器输送,所述第一进气管道、第二进气管道,第三进气管道、第四进气管道均设有过滤器、质量流量计和单向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海亮环境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6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