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鼓膜通气引流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4672.1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22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7 |
发明(设计)人: | 施俊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11/00 | 分类号: | A61F1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肖珍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管体 外板 引流管 鼓膜 通孔 鼓膜切口 中空通道 右侧面 通气 本实用新型 螺旋状凸起 片状凸起 外表面具 斜形开口 中心轴线 自由端 左侧面 绕管 植入 连通 贯通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鼓膜通气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板和螺旋管体,外板和螺旋管体固定连接,外板具有通孔,螺旋管体具有中空通道,外板的通孔与螺旋管体的中空通道连通,螺旋管体的外表面具有绕管体中心轴线布置的螺旋状凸起,外板的左侧面连接螺旋管体、右侧面设有片状凸起,外板的通孔贯通外板的左、右侧面,螺旋管体的自由端为斜形开口。该引流管具有方便植入鼓膜切口,所需手术时间短,所需鼓膜切口小,不易从鼓膜脱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鼓膜通气引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鼓膜通气引流管是“工”字形的陶瓷通气引流管。在施行“鼓膜切开置管术”中,在鼓膜的前下或后下方用锋利鼓膜切开刀切开鼓膜,切口长约2.0~4.0mm,与环状纤维平行做弧形切口或纵形切口,切口大小相当于通气管外径。传统的通气引流管为硬质,长期放置于鼓膜上,对鼓膜形态造成不可逆损伤,且传统引流管无弹性,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作相对大的切口才能容纳管体,不利于术后伤口愈合。最后,引流管为“工”形,且形态较小,在手术操作中,不容易抓取和固定通气引流管,导致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增加,感染风险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鼓膜通气引流管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鼓膜通气引流管,该引流管具有方便植入鼓膜切口,所需手术时间短,所需鼓膜切口小,不易从鼓膜脱落的优点。
为了克服现有的鼓膜通气引流管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鼓膜通气引流管,该引流管不仅能引流中耳积液,而且方便手术操作及术后取出,降低出血感染等风险。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鼓膜通气引流管,包括:
外板和螺旋管体,外板和螺旋管体固定连接,外板具有通孔,螺旋管体具有中空通道,外板的通孔与螺旋管体的中空通道连通,螺旋管体的外表面具有绕管体中心轴线布置的螺旋状凸起,外板的左侧面连接螺旋管体、右侧面设有片状凸起,外板的通孔贯通外板的左、右侧面,螺旋管体的自由端为斜形开口。
所述外板的通孔的孔径与螺旋管体的中空通道的内径匹配。
所述外板呈圆环状。
所述外板和螺旋管体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为:
应用时,用麦粒钳钳夹型号适合的鼓膜通气引流管外板上的片状凸起,将斜形开口放入鼓膜切口处,沿着螺旋管体的螺纹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向内推进,保持外板在鼓膜外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中耳鼓室内的积液可通过外板与螺旋管体构成的通道流向外耳道,减少中耳积液,并使中耳内呈大气压水平,减少中耳积液产生。本实用新型采用硅胶材料制成,轻质、有弹性,对病人鼓膜损伤减少,促进术后伤口愈合;外板上有一片状凸起,方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抓取,固定通气引流管,减少手术时间;通气引流管管体为螺旋形,术者在操作中将斜形内口插入手术切口后,用麦粒钳抓取片状凸起后使管体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
2.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管体为螺旋形空心管体,在内径相同的情况下,管体外侧的螺旋状凸起能够将管体有效固定于鼓膜上,使管体不易从鼓膜脱落;
3.本实用新型产品的环形外板表面有片状凸起,便于手术时麦粒钳夹取、固定引流管,缩短手术时间;
4.本实用新型产品的螺旋管体的自由端为斜形开口,手术中只需进行一次插入操作,便可将该斜形开口插入鼓膜切口,减少手术时间;
5.本实用新型产品,与现有的鼓膜通气引流管引流手术相比,需要的手术切口更小,方便术者操作,便于术后取出,促进术后伤口愈合。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46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于收卷的多功能眼罩
- 下一篇:一种病灶微环境的长效吸收负压引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