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式湿法除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2474.1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2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喻乐飞;范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7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96 | 代理人: | 张淑贤 |
地址: | 10001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法 除尘 系统 | ||
1.一种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包括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和出水口的管式除尘器(1)、与所述管式除尘器(1)的出气口连通的旋风分离器(2)、与所述管式除尘器(1)的出水口连通的蓄水箱(21)和与蓄水箱连接的污水处理组件(3),所述管式除尘器(1)包括壳体(11)、开设在所述壳体(11)上端的所述进气口(14)、以及开设在所述壳体(11)下端的所述出气口和出水口,所述壳体(11)内从上到下依次形成有相互连通的第一除尘室(12)和储水腔(13),所述进气口(14)与所述第一除尘室(12)的上端连通,所述出气口和出水口均开设在所述储水腔(13)的侧壁上,所述第一除尘室(12)的下部具有上大下小的圆锥形的第一内壁(121),所述第一除尘室(12)内设置有能够在所述第一内壁(121)上形成涡流式的向下移动的水雾层的第一喷淋装置(15),所述污水处理组件(3)包括压滤机(31)、与所述压滤机(31)的排水口连接的污水沉淀池(32)、与所述污水沉淀池(32)的排水口连接的过滤器(33)、与所述过滤器(33)的排水口连接并向所述第一喷淋装置供水的水泵(34)和与所述污水沉淀池(32)的进药口连接的储药槽(35),所述压滤机(31)的进口与所述蓄水箱(21)的出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药槽(35)内设置有搅拌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处理组件还包括加药溶解槽(36),所述加药溶解槽(36)的下部为上大下小的圆锥形,所述加药溶解槽(36)内设置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位于加药溶解槽(36)的下部,所述加药溶解槽(36)的出药口位于所述加药溶解槽(36)的下部的圆锥形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滤机(31)的进水口通过污水输送泵(37)与所述蓄水箱(21)的排水口连接,所述污水输送泵(37)为螺杆泵,所述压滤机(31)为带式压滤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尘室(12)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内壁(121)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一内壁(121)连接的第二内壁(122),所述第二内壁(122)为圆柱面,且所述第二内壁(122)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内壁(121)的上端的直径,所述第一喷淋装置(15)在所述第二内壁(122)上形成涡流式的水雾层,所述水雾层依次沿第二内壁(122)和第一内壁(121)旋转向下流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除尘室(12)还具有位于所述第二内壁(122)的上方并且与所述第二内壁(122)连接的第三内壁(123),所述第三内壁(123)的形状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形,所述第三内壁(123)的下端的直径与第二内壁(122)的直径相等,所述进气口(14)与所述第三内壁(123)的上端连通,所述第一内壁(121)、第二内壁(122)和第三内壁(123)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喷淋装置(15)设置在所述第三内壁(123)处,所述第一喷淋装置(15)在所述第三内壁(123)上形成涡流式的水雾层,所述水雾层依次沿所述第三内壁(123)、第二内壁(122)和第一内壁(121)旋转向下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式除尘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1)内的第二除尘室(16),所述第二除尘室(16)位于所述第一除尘室(12)与所述储水腔(13)之间并且连通所述第一除尘室(12)与所述储水腔(13),所述第二除尘室(16)的结构与所述第一除尘室(12)的结构相同,在所述第二除尘室(16)内安装有第二喷淋装置(17),所述第二喷淋装置(17)在所述第二除尘室(16)内形成水雾,所述第二喷淋装置(17)通过所述水泵(34)供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式湿法除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喷淋装置(15)和第二喷淋装置(17)均包括多个沿壳体(11)的内壁均布的喷嘴和向所述喷嘴供水的管路,所述喷嘴的角度均与壳体(11)的内壁相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未经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24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