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51164.8 | 申请日: | 2017-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22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颜昌凤;卢永强;邓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颜昌凤 |
主分类号: | G08B21/16 | 分类号: | G08B21/16;F04D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26000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泄露 自动 排气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属于安全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气体报警器在发生气体泄露时发生报警,但不能自动启动排气风扇排气,需要人工参与进行启停排风系统,对排出的气体是否达到标准不好掌握,需要反复观察气体报警器是否还报警,如果长时间启动排气系统,当空间气体浓度已经降到最低值而排风扇还在启动,必然造成电能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能自动的启动排风系统,降低空间的泄露气体浓度,避免发生人员伤亡或误操作发生闪爆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包括可燃气报警器、排风扇, 所述的可燃气报警器设有声光报警控制电路,所述的排风扇设有排风扇控制电路; 所述的声光报警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压电式蜂鸣器、继电器、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所述的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并联,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并联后一端连接有第一电源;所述的第一电阻另一端引出两路线,一路连接所述的压电式蜂鸣器一端,另一路连接到所述的继电器线圈的一端;所述的继电器的线圈另一端与所述的压电式蜂鸣器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入到所述的二极管的正极端;所述的二极管的负极端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的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的正极端相连,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的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所述的排风扇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按钮、第二按钮、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所述的第一按钮一端连接到第二电源的一相电源上;所述的第二按钮的一端与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一组辅助常开触点的一端相连,第二按钮与声光报警控制电路中的继电器的一组辅助常开触点并联,第二按钮与所述的第一按钮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的交流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点的另一端与继电器的一组辅助常闭触点一端相连,交流接触器线圈的另一端与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相连;所述的热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另一端接入第二电源的另外两相中的任意一相。
如上所述的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所述的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的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如上所述的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一端连接有第四电阻;所述的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一端连接有第三电阻。
进一步,所述的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的另一端并联后接入单片机信号输出端。
如上所述的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所述的继电器的辅助常闭触点另一端和继电器的辅助常开触点的另一端并联短接后引出两根线,一根线连接所述的第二按钮,一根线连接交流接触器的线圈一端。
如上所述的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所述的第一电源采用12V直流电源;所述的第二电源采用三相四线制。
如上所述的一种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所述的继电器采用小型直流继电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天然气报警装置当天然气泄露,在密闭空间内积聚到一定浓度会触发相关开关动作报警的特点。利用电器元件开关动作的工作特性,根据需要进行电气控制设计和连接,将气体报警控制系统和排风控制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发生可燃气体泄露时,能够在可燃气体泄露达到一定浓度时,自动启动排风系统将空间泄露气体排出,降低空间气体浓度,同时通过报警声音,提示操作人员,在空间气体浓度降到不报警时在进行检查或其他操作,最大限度的避免操作疏忽引起闪爆的可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声光报警控制电路图;
图2为气体泄露自动排气装置排风扇控制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颜昌凤,未经颜昌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51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防撞报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激光器和激光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