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46151.1 | 申请日: | 2017-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81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郑雪钦;吴彬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B60Q1/26;B60Q5/00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供电 车载 警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警报器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
背景技术
警务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特种车辆出勤执行任务时,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使用警报器可以不受交通信号灯的限制并可以逆行,周边的行人、车辆有义务及时避让,这是特种车辆的合法合理的特权。
警报器一般由警示灯、喇叭或蜂鸣器组成,需要有电源供电才能运行,这些特种车辆的警报器都是安装在汽车外部,安装时,警报器的电源线从汽车外延伸到汽车内,靠汽车内部电源供电。
这种形式的警报器的缺点是电源线暴露在车外,长时间与外界环境接触,电源线寿命会降低;而且电源线一旦出现破损的情况,会出现漏电的情况,引发安全隐患,如果遇到下雨天,情况可能更严重;警报器安装时要考虑到不能遮挡驾驶员的驾驶视野等因素,因此警报器的电源线安装也十分不便。
因此,本发明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研发出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本案由此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以解决传统警报器电源线暴露在车外所引发电源线寿命降低,容易出现漏电等安全隐患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包括控制开关、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和警报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通过控制开关与车载电源电性连接,无线充电接收模块与警报器电连接;
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模块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
控制开关处于开通状态时,车载电源传输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传输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通过磁场耦合的作用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上感应到电能,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模块将感应到的电能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为警报器运行供电。
进一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还包括工作指示灯,工作指示灯安装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的表面。
进一步,警报器为喇叭和/或警示灯。
进一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安装车内顶部,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安装在警报器内部。
进一步,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相对设置,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位于车内顶部,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位于车外顶部。
进一步,还包括电源线,通过电源线,将电源输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无线供电方式的警报器,免去了车外警报器电源线,使得警报器的拆卸与安装也会更加方便,本发明设计新颖,使用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控制开关1 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21
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2工作指示灯23 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
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模块31无线充电接收线圈32
警报器4 车载电源5电源线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是一种无线供电式的车载警报器,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开关1、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和警报器4。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通过控制开关1与车载电源5电性连接,控制开关1控制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与车载电源5连接或断开,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与警报器4电连接。
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包括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21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2,无线充电接收模块3包括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模块31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32。
当控制开关1处于开通状态时,车载电源5传输到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模块21将直流电变换为交流电,传输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2,通过磁场耦合的作用无线充电接收线圈32上感应到电能,通过无线充电接收电路模块31将感应到的电能转化为稳定的直流电,为警报器4运行供电。
进一步,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还包括工作指示灯23,工作指示灯23安装在无线充电发射模块2的表面。工作指示灯23在电能输入正常与异常时,会出现不同的显示效果。同时,在警报器4有电与无电时,也会有不同的显示效果,这样使用人员就可根据不同的显示效果判断这个警报器4是否运行正常,如果运行异常时,还可初步判断工作异常的原因,使整个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461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