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显示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5231.7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0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3 |
发明(设计)人: | 孟强;王凇;包立平;蔡天喜;周洪嵩;邱信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邓义华,陈卫 |
地址: | 516600 广东省汕***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显示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显示模组的全贴合技术的高可靠性、高透过率的特点,逐渐向工业类、家电类、车载类、三航(航空、航海、航天)类产品渗透,相关客户需求逐年增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技术趋势。
现有的全贴合显示模组一般具有上金属架,背光源和液晶面板等显示模块设置在上金属架内,触摸屏/盖板通过光学胶粘贴在上金属架的顶面上,此时,触摸屏/盖板和显示模块之间就存在有间隙,在进行全贴合时,需要用光学胶把间隙填满,而光学胶的成本较高,这就导致了全贴合显示模组的高成本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该显示模组在显示模块和触摸屏/盖板之间粘贴有透明填充层,以减小显示模块和触摸屏/盖板之间的间隙,减少全贴合显示模组的光学胶的使用量,降低全贴合显示模组的生产成本;并利用遮光层防止透明填充层的侧面漏光。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模块、上金属架和触摸屏/盖板;所述上金属架的顶面具有视窗开口,且套设在所述显示模块上,所述触摸屏/盖板粘贴在所述上金属架的顶面上;还包括一透明填充层,所述透明填充层粘贴在所述显示模块和触摸屏/盖板之间;所述透明填充层的四周侧面上涂覆有遮光层。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块包括背光源和液晶面板,所述液晶面板粘贴在所述背光源上。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填充层的透光率大于90%。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填充层的折射率在1.40~1.55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填充层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通过第一光学胶粘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学胶的厚度为0.01~1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填充层和所述触摸屏/盖板之间通过第二光学胶粘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光学胶的厚度为0.01~1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金属架和所述液晶面板之间通过遮光胶粘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显示模组在显示模块和触摸屏/盖板之间粘贴有透明填充层,以减小显示模块和触摸屏/盖板之间的间隙,减少全贴合显示模组的光学胶的使用量,降低全贴合显示模组的生产成本;并利用遮光层防止透明填充层的侧面漏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显示模组,包括显示模块1、上金属架2和触摸屏3/盖板3;所述上金属架2的顶面具有视窗开口,且套设在所述显示模块1上,所述触摸屏3/盖板3粘贴在所述上金属架2的顶面上;还包括一透明填充层4,所述透明填充层4粘贴在所述显示模块1和触摸屏3/盖板3之间;所述透明填充层4的四周侧面上涂覆有遮光层7。
该显示模组在显示模块1和触摸屏3/盖板3之间粘贴有透明填充层4,以减小显示模块1和触摸屏3/盖板3之间的间隙,减少全贴合显示模组的光学胶的使用量,降低全贴合显示模组的生产成本;并利用遮光层7防止透明填充层4的侧面漏光。
所述显示模块1包括背光源11和液晶面板12,所述液晶面板12优选但不限定于通过遮光胶13粘贴在所述背光源11上;所述背光源11具有下金属架,所述背光源11的各配件(包括胶架、导光板、光学膜和灯条等)设置在所述下金属架内,且所述下金属架的侧面和上金属架2的侧面之间通过卡扣结构或点胶方式等任何现有方式相连接。
所述遮光层7优选但不限于为黑色,可以是油墨、粘胶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遮光性较好的材料。
优选地,所述透明填充层4的透光率大于90%,折射率在1.40~1.55之间。
所述透明填充层4和所述显示模块1的液晶面板12之间通过第一光学胶5粘贴,所述第一光学胶5的厚度为0.01~1mm之间;所述触摸屏3/盖板3和所述透明填充层4以及所述上金属架2的顶面之间通过第二光学胶6粘贴,所述第二光学胶6的厚度为0.01~1mm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52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加热电路和电磁加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智能发动机清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