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及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4149.2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289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殷德军;丁佐蓬;张凯;张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奥特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27 | 分类号: | H02K1/27;H02K1/28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32203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嵌式 永磁 电机 转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及电机。
背景技术
内嵌式电机整体主要由定子和转子构成。定子固定不动,由定子本体2和绕组3组成,定子本体2由定子叠片叠压而成,绕组3缠绕在定子本体齿部。转子作旋转运动,由转子本体1和永磁体4组成,转子本体1由转子叠片叠压而成。转子本体内侧配置有永磁体槽,永磁体4固定在永磁体槽内。
现有的内嵌式永磁电机安转永磁体4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使用树脂、粘胶等填充物使永磁体4固定在永磁体槽内,如图1所示,该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填充物因老化、受热等影响,可能会脱落、失去粘性,导致永磁体4松动,从而致使电机不能正常运行。
另一种方式是在冲制转子本体叠片时,如图2所示,永磁体槽边设有凸起5,利用永磁体4和永磁体槽之间的配合,并结合使用树脂、粘胶等填充物使永磁体4固定在永磁体槽内。存在的问题是:永磁体4和永磁体槽之间的配合精度较差,在电机运行过程中永磁体可能会有较大的移动,影响电机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及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填充物易导致永磁体松动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包括转子本体,转子本体内侧设置有配置永磁体的永磁体槽,永磁体槽的底边和/或侧边上留有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与槽边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与槽边断开呈可自由活动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片与永磁体槽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片为圆弧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未安装永磁体时,弹性片顶端与永磁体槽顶边的距离小于永磁体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永磁体槽的底边留有一个以上的凸起部分,弹性片设置在凸起部分的一侧或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片以单个并列安排或者成对并列安排。
进一步的,每两个弹性片的自由活动端方向为同向或反向。
进一步的,弹性片宽度相同。
进一步的,弹性片宽度不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永磁电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能够方便地固定永磁体,避免电机运行过程中永磁体在永磁体槽内移动;(2)能够减少甚至取消永磁电机在安装永磁体时填充物的使用,避免因填充物老化、受热等因素导致脱落、失去粘性等问题;(3)弹性片能吸收部分振动,降低永磁体因振动而引起的退磁风险;(4)提高转子本体叠片材料的利用率;(5)方便安装和固定永磁体,降低制造成本;拆解电机时,永磁体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较为简易地移出永磁体槽,提高永磁体和其他材料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稀土等稀有资源的使用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内嵌式永磁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为带有凸起部分的现有内嵌式永磁电机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片工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中内嵌式永磁电机剖视图。
图5(a)为未安装永磁体时弹性片示意图,图5(b)为安装永磁体后弹性片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中弹性片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中弹性片排列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中弹性片形状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5中永磁体槽底边设置有凸起部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及电机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
图3为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片工作示意图,图4为实施方式1中内嵌式永磁电机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内嵌式永磁电机转子包括转子本体,转子本体内侧具有配置永磁体4的永磁体槽,永磁体槽的一侧设有凸起,另一侧的侧边以及永磁体槽的底边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宽度相同的弹性片6,所述弹性片6与永磁体槽一体成型,一端与永磁体槽的槽边连接为一体,另一端与永磁体槽的槽边断开呈可自由活动状态。
所述弹性片6的横截面为圆弧形,底边上的弹性片6以单个并列设置,每相邻两个弹性片6的自由活动端方向为同向。侧边的弹性片6自由活动端朝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奥特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奥特博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41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功率车载DC/DC功率变换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水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