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压控制式回馈节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32794.0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199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安华;邓孝祥;汤旭日;刘宏洋;姜艳秋;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龙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23206 | 代理人: | 高媛 |
地址: | 150027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控制 回馈 节能 装置 | ||
1.一种电压控制式回馈节能装置,其特征是:LCL缓冲滤波网络将信号传递给网侧功率单元,所述的网侧功率单元将信号传递给中间平波储能单元,所述的中间平波储能单元将信号传递给负载侧功率单元,所述的负载侧功率单元与网侧功率单元均接收控制单元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控制式回馈节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LCL缓冲滤波网络接收电网供电,所述的电网供电分为a线、b线与c线;
所述的a线串联电感Lg1后并联电感Li1的一端、电容Cf2的一端与电容Cf3的一端;
所述的b线串联电感Lg2后并联电感Li2的一端、电容Cf2的另一端与电容Cf1的一端;
所述的c线串联电感Lg3后并联电感Li3的一端、电容Cf1的另一端与电容Cf3的另一端;
所述的电感Li1的一端并联S3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3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6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6的二极管的一端;
所述的电感Li2的一端并联S2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2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5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5的二极管的一端;
所述的电感Li3的一端并联S1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1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4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4的二极管的一端;
所述的S3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3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2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2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1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1的二极管的另一端并联后连接电感Lh1的一端;
所述的S4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4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5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5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6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6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电容Cd的一端与S10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10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11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11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12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12的二极管的一端并联;
所述的电容Cd的另一端并联电感Lh1的另一端与电感Lh2的一端;
所述的电感Lh2的一端并联S7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7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8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8的二极管的一端与S9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9的二极管的一端;
所述的S7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7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10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10的二极管的另一端并联负载输出端u;
所述的S8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8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11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11的二极管的另一端并联负载输出端v;
所述的S9的三极管的发射极e、S9的二极管的另一端与S12的三极管的集电极c、S12的二极管的另一端并联负载输出端w;
所述的S1、S2、S3、S4、S5、S6接收控制单元的信号,所述的S7、S8、S9、S10、S11、S12也接收控制单元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压控制式回馈节能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控制单元的型号为TMS320F28335型DS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科技大学,未经黑龙江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3279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实现X荧光准直、滤光片自由切换的机构
- 下一篇:纱线接线工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