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S‑环氧丙烷的进料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9698.0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23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阳;陈文飞;李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华人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24 | 分类号: | B01J19/24;B01J4/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华信天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94 | 代理人: | 肖兴江 |
地址: | 21312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丙烷 进料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S-环氧丙烷的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环氧丙烷是生产基础化工原料,为了保障生产,现有的环氧丙烷的供料方法是间歇式,将储罐内的环氧丙烷通过间歇泵泵入中间罐,由中间罐提供生产所需的环氧丙烷,当中间罐内的环氧丙烷低于一定液位时,再开启间歇泵向中间罐送入环氧丙烷。由于储罐区与设在生产车间的中间罐区的距离较远,这种间歇式进料方式使得操作工人必须平均1.5小时频繁往返于环氧丙烷原料储罐和生产车间两处,致使操作工的劳力强度加大。另外,由于中间罐的液位和压力的不稳定性,会引起反应系统压力不稳定,甚至会出现反应超压,引发生产安全隐患。还有,还会严重影响反应液的含量,发挥不了生产产能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S-环氧丙烷的进料装置,本实用新型能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并可以消除安全隐患。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S-环氧丙烷的进料装置,包括丙烯反应塔,丙烯反应塔塔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丙烯反应塔塔体内部的中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分布器和第二分布器,丙烯反应塔塔体的壁上对应第一分布器和第二分布器的位置上分别设置丙烯输入管和氯气输入管,氯气输入管的一端与第一分布器连接,丙烯输入管的一端与第二分布器连接,还包括与丙烯输入管连接的丙烯供料装置,以及与氯气输入管连接的氯气供料装置;丙烯供料装置包括丙烯原料罐、第一计量泵、第一流量调节阀、第一单向阀,第一计量泵的输入端与丙烯原料罐连接,第一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一流量调节阀的一端连接,第一流量调节阀的另一端与第一单向阀的一端连接,第一单向阀的另一端与丙烯输入管连接;
氯气供料装置包括氯气原料罐、第二计量泵、第二流量调节阀、第二单向阀,第二计量泵的输入端与氯气原料罐连接,第二计量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流量调节阀的一端连接,第二流量调节阀的另一端与第二单向阀的一端连接,第二单向阀的另一端与氯气输入管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丙烯供料装置还包括第三流量调节阀,该第三流量调节阀并联在第一流量调节阀的两端。
进一步地,氯气供料装置还包括第四流量调节阀,该第四流量调节阀并联在第二流量调节阀的两端。
进一步地,第一分布器包括进气主管以及多个歧管,进气主管的侧壁面上设有出气孔,歧管的一端与进气主管的出气孔对应后并与进气主管固定连接,歧管上设有若干个排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布器包括导流器、扩散器和破沫部件,导流器为圆柱空腔体结构,内部从上向下依次设置至少两层多孔圆形分布板,所述破沫部件设置于导流器的侧壁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器的侧壁面均布若干纵向条形导流口,导流器的内侧壁面和外侧壁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的破沫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破沫部件为包括收纳板以及设置于收纳板上的针刺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本实用新型通过丙烯供料装置以及氯气供料装置连续地向丙烯反应塔进行供料,并且所供的料可以通过计量泵和流量调节阀进行控制,无需人工往返于原料区和丙烯反应塔之间进行操作,这样即保证了安全,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的丙烯反应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S-环氧丙烷的进料装置,包括丙烯反应塔1,丙烯反应塔1塔体的下部设有进水管2,丙烯反应塔1塔体的上部设有物料输出管3。丙烯反应塔3塔体内部的中部和下部分别设置第一分布器4和第二分布器5,丙烯反应塔1塔体的壁上对应第一分布器4和第二分布器5的位置上分别设置丙烯输入管7和氯气输入管6。氯气输入管6的一端与第一分布器4连接,第一分布器4包括进气主管8以及多个歧管9,第一分布器4的进气主管8与氯气输入管6连接。进气主管8的侧壁面上设有出气孔,歧管9的一端与进气主管8的出气孔对应后并与进气主管8固定连接,歧管9上设有若干个排气孔9a。氯气从氯气输入管6输入,到达进气主管8中,通过歧管9的排气孔排出,由于歧管9上设置了若干的排气孔,因此,对氯气达成了分散的作用,使其更容易溶解到水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华人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华人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969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R‑碳酸丙烯酯的反应釜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升降旋转实验操作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