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激振荡的等离子激发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9619.6 | 申请日: | 2017-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0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熊正烨;李铭士;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1/24 | 分类号: | H05H1/2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4228 | 代理人: | 李慧 |
地址: | 524000***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振荡 等离子 激发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用于音乐播放、空气净化、无线能量传输演示等多用途自激振荡的等离子体激发电路。
背景技术
自激振荡是指不外加激励信号而自行产生的恒稳和持续的振荡,如果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不加输入信号,输出端仍有一定的幅值和频率的输出信号,这种现象就是自激振荡。
自激振荡电路是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它能把直流形式的能量经振荡器转变为交变的形式。但目前尚无将自激振荡电路用于产生等离子体的相关研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的自激振荡的等离子激发电路,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激振荡的等离子激发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主线圈L1、次线圈L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主线圈L1的一端,所述次线圈L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而另一端悬空,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还连接一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主线圈L1相连且经由限流电阻R2连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
其中,所述次线圈L2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的通路间连接有一个发光二极管D1。
其中,还包括第二三极管Q2,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所述主线圈L1相连且连接音频输入口,集电极连接电源,基极经由一耦合电容C1也连接至所述音频输入口。
本实用新型电路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依据该电路可以做成音乐播放、空气净化、无线能量传输演示等装置。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具有音频播放功能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自激振荡的等离子激发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Q1、主线圈L1、次线圈L2,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主线圈L1的一端,所述次线圈L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而另一端悬空,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还连接一电阻R4,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主线圈L1相连且经由限流电阻R2连接电源,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利用第一三极管Q1的极间电容和电感L1形成振荡回路,同时第一三极管Q1还起到放大作用,形成振荡正反馈,可使电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振荡回路。次线圈L2与主线圈L1耦合,提高振荡电压,同时,次线圈L2和次线圈L2悬空端与地之间的电容形成LC振荡,该振荡电路是一个开放电路,不断的从耦合主线圈L1吸收能量,并向空间发射出去。次线圈L2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的通路间连接有一个发光二极管D1,发光二极管D1可指示次级振荡回路与主振荡回路之间的耦合程度,当频率一致时,发光二极管D1亮度最高。发光二极管D2用于指示电路是否通电,通电亮起,否则熄灭。
第一三极管Q1采用bd243C功率管,主线圈L1采用线径为1.0mm的铜芯漆包线,绕成直径为25mm的2匝线圈,实际测得线圈的电感为0.9μH,第一三极管Q1的极间电容为1.3PF。由LC振荡频率公式可知,电路的自激振荡频率为:
次线圈L2采用线径为0.2mm的铜芯漆包线,绕成直径为24mm的370匝的线圈,实际测得线圈的电感为932mH,线圈悬空端与地之间的等效电容很小,仅1.65fF。此时次线圈L2所形成的开放电路的振荡频率与主线圈L1电路振荡频率一致,两者产生共振。在线圈L2悬空的尖端会产生放电现象,击穿空气,形成等离子体火焰,同时向外辐射较强的电磁波,电磁波的频率约为4.05MHz。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海洋大学,未经广东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96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