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能耗碳中和的菌‑菜复合温室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20329599.2 申请日: 2017-03-31
公开(公告)号: CN207167184U 公开(公告)日: 2018-04-03
发明(设计)人: 黄毅斌;张辉;李清华;王义祥;叶菁 申请(专利权)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G9/14 分类号: A01G9/14;A01G18/60;A01G18/69;A01G9/24;A01G9/18
代理公司: 福州市景弘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5219 代理人: 吕元辉,林祥翔
地址: 350013 福建*** 国省代码: 福建;3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能耗 中和 复合 温室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实用新型属于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能耗碳中和多用途菌-菜复合温室。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急剧上升,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在农业生产中,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非常可观。研究表明,在香菇生产过程中,仅有7.5%的碳素被转化利用,29.1%的碳素残存于菌渣中,63.5%的碳素逃逸到大气中。每生产1kg香菇,估计有3.0kg的碳以气态形式损失,折合CO2量为11.0kg。每生产1kg双孢蘑菇,估计有5.6kg的碳以气态形式损失,折合CO2量为20.4kg。我国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国,全国食用菌总产2200万吨(占世界70%以上),产值1200亿元,出口额15亿美元,从业人员约2000多万。在力倡节能减排的今天,研究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和潜力,寻求食用菌生产过程的减排与控制技术,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现实与科学意义。

在温室蔬菜栽培过程中,由于处于相对密闭的条件缺乏大气的交流,蔬菜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未能及时补充,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把食用菌生产产生的CO2引入蔬菜温室,可实现了光热资源共享、CO2效应互补,能增加蔬菜的生长速度,缩短其生长周期,提高温室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菌菜间套种的经济效益比单种蔬菜平均提高50%以上,而且蔬菜的产量也提高10%以上。但是,与食用菌套种的蔬菜必须是高大、遮阴性好的品种,如茄子、西红柿、甜椒、黄瓜等;食用菌苗则必须选用适应性好、耐高温的品种,如平菇、草菇、鸡腿菇等。套种田必须等蔬菜长起来、有一定遮阴作用时才能套种食用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减排的低能耗碳中和的菌-菜复合温室,解决食用菌和蔬菜同时种植的问题,并且食用菌品种可以不受限制,为生产和科研提供便利。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能耗碳中和的菌-菜复合温室,包括蔬菜栽培室和食用菌栽培室,并设有通气系统和控温控湿系统;通过通气系统实现食用菌栽培室和蔬菜栽培室CO2和O2的交流,实现碳中和。

所述的通气系统包括两台单向流风机,用于调控两个栽培室的CO2和O2浓度;一台风机位于食用菌栽培室和蔬菜栽培室中间隔墙的上部,风向从蔬菜栽培室流向食用菌栽培室,将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O2输送给食用菌栽培室,供食用菌生长;另一台风机位于食用菌栽培室和蔬菜栽培室中间隔墙的下部,风向从食用菌栽培室流向蔬菜栽培室,将食用菌生长产生的CO2引入蔬菜栽培室。

所述的食用菌栽培室顶部采用太阳能板、保温材料两层覆盖,内层为保温材料,外层为太阳能板,室内置太阳能空调、LED照明灯和食用菌栽培架。所述的保温材料为棉塑海绵自粘板。LED照明灯提供适当的散射光刺激食用菌子实体生长。

进一步的,所述的食用菌栽培室顶部结构为平顶加斜顶的组合,斜顶倾斜朝南,保证附着其上的太阳能板倾斜朝南,更有利用于吸收太阳能。太阳能板覆盖在整个食用菌栽培室的顶部,包括平顶和斜顶部分,保证吸收足够的太阳能。利用太阳能发电,供应整个复合温室使用,包括通气系统、控温控湿系统,以及食用菌室的光源。

进一步的,所述的蔬菜栽培室顶部和非与食用菌栽培室连接的侧面采用双层透光玻璃作为覆盖材料,并且设有带纱窗的通风窗,室内置栽培槽和栽培网架。双层玻璃可以有效起到保温,并且隔离外界病虫害的作用。

白天,蔬菜栽培室和食用菌栽培室保持密闭状态,食用菌栽培室产生多余的CO2通过下部风机输送到蔬菜栽培室,供蔬菜生长;蔬菜栽培室将光合作用产生的O2通过上部风机输送到食用菌栽培室,供食用菌生长,整个菌-菜复合温室形成密闭内循环系统。晚上,打开蔬菜栽培室的通风窗,让蔬菜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流。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节能。完全依靠太阳能发电来驱动通气系统、控温控湿系统,以及食用菌室的光源,解决了食用菌栽培耗能高的问题,大大降低了整个菌-菜复合温室的能耗,且轻简易行。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95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