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323572.2 | 申请日: | 2017-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4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强;于海波;邴建;赵勇;潘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1/02 | 分类号: | B60J1/02;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结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汽车产量及销量逐年增长,人们在对安全性、可靠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车身作为汽车的主要部件,其装配精度以及安装强度等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有些汽车的前风窗为可翻倒结构,在前风窗和白车身结构搭接处,其强度和扭转刚度较弱,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前风窗可翻倒的汽车,在前风窗和白车身结构搭接处,强度和扭转刚度较弱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包括:
固定连接的前风窗窗框总成以及防滚杠结构;其中,
前风窗窗框总成包括:窗框本体,以及与窗框本体固定连接的固定板以及加强板;
固定板以及加强板均与防滚杠结构的前纵管梁连接。
优选地,固定板的一端与窗框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纵管梁的端部焊接。
优选地,固定板上与前纵管梁的重合处设置有通孔;
通孔上铆接有铆接螺母;
铆接螺母通过固定板、以及前纵管梁的侧壁,端部悬置在前纵管梁内。
优选地,加强板的第一端通过螺栓穿设过加强板,并穿设至铆接螺母内,与固定板以及前纵管梁固定。
优选地,加强板的第二端通过焊接固定在窗框本体上。
优选地,窗框本体设置有凸焊螺母;
固定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凸焊螺母螺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车身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身结构及汽车,在前风窗窗框总成与防滚杠结构的连接处,通过设置加强板,在固定板与防滚杠结构的前纵管梁连接的基础之上,增加窗框本体与前纵管梁的结构搭接处的连接强度和扭转刚度,满足车身性能需求。且固定板、加强板与前纵管梁三者重合的部位通过铆接螺母连接,在不影响车身其他结构的基础之上,满足三者的连接强度需求。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前风窗可翻倒的汽车,在前风窗和白车身结构搭接处,强度和扭转刚度较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前风窗窗框总成以及防滚杠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板与防滚杠结构安装状态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窗框本体与防滚杠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4表示图3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窗框本体与加强板的安装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风窗窗框总成;2、防滚杠结构;3、窗框本体;4、固定板;5、加强板;6、前纵管梁;7、通孔;8、铆接螺母;9、加强板的第一端;10、加强板的第二端;11、凸焊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汽车。
如图1以及图3所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包括:
固定连接的前风窗窗框总成1以及防滚杠结构2;
其中,前风窗窗框总成1通过与汽车顶盖、发动机盖、前车门以及防滚杠结构2连接。
具体地,汽车防滚杠结构2是一种可拆卸的钢管组合,它使用冷拔无缝碳素钢管弯制而成,常见于越野车上。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尤其是在高强度的越野行车中,车辆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侧翻或者翻滚。发生以上情况时,防滚杠结构2的存在可有效减少车身变形,保证驾驶人员及乘车人员的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35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梳脱式钙果田间采收机控制电路
- 下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园智能化综合管理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