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22910.0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27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叶东华;柳杨;胡炳杰;申荣荣;林继勇;倪岳东;候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东华 |
主分类号: | H02G1/14 | 分类号: | H02G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次 回路 电缆 隔离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继电保护安全措施隔离工具,尤其涉及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能源的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变电站内各个等级的停电检验日益增多。对于电力系统的停电检验而言,二次系统的安全措施尤为关键,它起到了对运行设备和检修设备二次回路之间的隔离作用,保证了检修时运行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次回路的安全措施,需拆除大量运行装置与检修装置之间的二次回路芯线,一直以来,电力系统的检修人员在拆除二次回路芯线后,均采用红色绝缘胶布对裸露的芯线进行包扎处理。这种处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1.包扎的过程繁琐费时,对于包扎的每根芯线,均需人工撕下一段绝缘胶布,对其进行缠绕包扎,导致了安全措施隔离时间长,效率低。
2.该处理方式存在包扎不规范、不严密的情况,裸露未包扎的芯线相互碰触,对回路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3. 电缆芯线带有电压,在这种缠绕包扎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人身触电的危险。
4. 恢复安全措施后,恢复的二次电缆芯线上会残留有绝缘胶布的粘性胶质物,这些粘性胶质物具有绝缘特性,会影响芯线的导电性能,导致接进端子排的二次电缆芯线形成“虚接”。
因此,如何能够高效、安全地开展二次回路电缆芯线的安全隔离工作,成为了摆在电力检修试验人员的一道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可以克服现有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作时存在的效率低、不规范、不安全的问题,该隔离工具同时可有效降低工作中的劳动强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包括圆柱体、孔洞、手持部及警示标识;所述的圆柱体为一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结构,所述的手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的圆柱体的封闭端通过热硫化工艺高温粘合连接,所述的手持部为硬质PC塑料制成;所述的孔洞位于所述的圆柱体内,且从所述的圆柱体的封闭端内侧延伸并贯穿所述的圆柱体的开口端,所述的圆柱体通过所述的孔洞包裹在电缆二次芯线上;所述的孔洞为圆柱形结构,且所述的孔洞位于所述的圆柱体的开口端的端部为内窄外宽的喇叭状开口结构,所述的喇叭状开口结构的深度为2.5mm,可以自适应不同规格的二次电缆芯线,所述的圆柱体、孔洞及手持部同轴设置;所述的警示标识设置在所述的手持部上,所述的圆柱体为硅胶材质制成,所述的孔洞的直径为2.5mm。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圆柱体的长度为28mm,所述的圆柱体的直径为5mm。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孔洞的深度为25mm。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喇叭状开口结构的进线与所述的圆柱体的夹角为26.56°。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手持部的长度为20mm,所述的手持部的宽度为10mm,所述的手持部的厚度为2mm。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警示标识为镂空加工的“严禁拆除”字样的红色标识。
上述的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其中,所述的警示标识的背面为空白的油性塑料板面。
本实用新型的手持部设有“严禁拆除”的标识,背面的空白面板可供工作人员记录电缆芯线的回路端子号,提高了二次回路隔离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所采用的硅胶材料是一种高活性的吸附材料,使用时可保证电缆二次芯线与圆柱体有效接触和吸附,不会造成脱落的危险;具有通用性和自适应性,可以广泛适用于1.5—4mm2的电缆芯线,现场实用性高;操作性高,使用时直接套用与二次电缆芯线裸露部分即可,简化了传统隔离时繁琐的缠绕包扎程序,提高了现场工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二次回路电缆芯线隔离工具,在于改变现有二次回路安全隔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达到高效、安全地开展二次回路电缆芯线的安全隔离工作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东华,未经叶东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229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组装简单的楔形弹性钳
- 下一篇:一种配电柜用电缆固定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