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继电器衔簧触点铰合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7200.9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85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高杨;岳秀峰;陈飞勇;周义;马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高登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58 | 分类号: | H01H50/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触点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技术领域,涉及到一种继电器衔簧触点铰合结构。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电磁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轭铁、动簧片等组成,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下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释放,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导通、切断的目的。
现有继电器的簧片制造成型后如图1所示,簧片的制造成型、打曲以及簧片与动触点、衔铁的铰合均为单独的工序,需要生产多个半成品,生产线的人员数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设计了一种继电器衔簧触点铰合结构,可以减少作业人员,提升生产效率,使得簧片、动触点、衔铁的一致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衔簧触点铰合结构,包括设置在骨架上的簧片、衔铁和动触点,簧片的首端与动触点连接、中部与衔铁固定连接、尾端向下弯折形成带拐角的铰合结构,关键是:所述的铰合结构是由簧片、衔铁和动触点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的衔铁上设置有定位柱,簧片中部与定位柱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簧片借助定位孔和定位柱的配合与衔铁卡接定位。
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定位孔沿簧片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定位孔的直径分别为1.64-1.7cm、1.1-1.15cm,对应地,定位柱的数量也是两个。
所述动触点的直径为2.1-2.1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簧片、衔铁和动触点一体成型,一个工序就可以将簧片的制造成型、打曲以及簧片与动触点、衔铁的铰合过程完成,可以减少作业人员,提升生产效率,使得簧片、动触点、衔铁的一致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簧片制造成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代表簧片,2代表衔铁,3代表动触点,4代表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一种继电器衔簧触点铰合结构,包括设置在骨架上的簧片1、衔铁2和动触点3,动触点3的直径为2.1-2.15cm且优选为2.1cm。簧片1的首端与动触点3连接、中部与衔铁2固定连接、尾端向下弯折形成带拐角的铰合结构,所述的铰合结构是由簧片1、衔铁2和动触点3组成的一体成型结构,一个工序就可以将簧片1的制造成型、打曲以及簧片1与动触点3、衔铁2的铰合过程完成,可以减少作业人员,提升生产效率,使得簧片1、动触点3、衔铁2的一致性得到了很大改善。
衔铁2上设置有定位柱4,簧片1中部与定位柱4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定位孔,簧片1借助定位孔和定位柱4的配合与衔铁2卡接定位。定位孔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定位孔沿簧片1的长度方向设置,两个定位孔的直径分别为1.64-1.7cm、1.1-1.15cm且分别优选为1.6cm、1.1cm,对应地,定位柱4的数量也是两个,直径较大的定位柱4位于靠近簧片1首端的一侧,两个定位柱4定位牢固可靠,可以防止晃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高登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高登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7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善轭铁定位、减少异物产生的继电器
- 下一篇:电磁开关保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