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流管及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1827.3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3800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发明(设计)人: | 龙小燕;文平;袁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佩迈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1/00;A61B5/0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 |
地址: | 510633 广东省广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腔 引流管 通孔 监测部件 引流装置 导线腔 本实用新型 空腔 相通 引流 管体侧面 监测参数 准确监测 体液 内参数 内环境 管体 体内 堵塞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流管及引流装置,该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侧面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管体内设有两个以上空腔,所述空腔中的至少一个为导线腔、至少一个为引流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导线腔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引流腔相通。通过分别设置导线腔和引流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及引流装置可以避免监测部件或者与监测部件连接的导线导致引流腔的堵塞,影响引流效果,还可以保证监测部件充分与组织内环境接触,准确监测组织内参数,避免引流腔内体液对监测参数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及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当生物体器官(例如,头颅等)受到内部或者外部伤害后,被损伤组织会渗液或渗血,使组织内压增高,病死率高。通过放置引流管将积血、积液引流至体外,以迅速以排出积血、积液,降低组织内压是目前临床上救治此类病症的最迅速有效的外科手术方式,达到降低组织内压的作用,对于颅内损伤还可以减少血性脑脊液刺激、蛛网膜粘连。积血和积液的同时伴有组织内压的增高,所以目前外引流同时植入压力传感器来动态监测组织内压,以便医务人员准确监测病人情况。
目前的引流同时植入压力传感器的技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以颅脑损伤和颅内压为例,目前临床将颅内压监测和脑室外引流结合使用时,一般直接将颅内压监测的探头或探条直接置入到脑室外引流导管腔内。由于无法确保颅内压监测的传感器与脑脊液充分接触,影响颅内压监测的准确性,还极易导致脑室外引流导管的堵塞,影响引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引流管及引流装置,提高组织内压监测的准确性及引流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管体内设有两个以上空腔,所述空腔中的至少一个为导线腔、至少一个为引流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导线腔相通,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引流腔相通。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管体的前端部具有流线型轮廓。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线腔和所述引流腔是相通或不相通的。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管的外径为2.8mm-5.0mm。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线腔的内径为0.4mm-1.5mm。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腔的内径为1.0mm-3.0mm。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管内设置有支撑部件。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与所述引流腔和所述导线腔不相通的空腔内。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件的末端通过所述管体的前端部壁上的孔伸出引流管外。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管体的前端部设置有刻度。
对于上述引流管,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引流管设置有与所述导线腔相通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引出导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装置,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引流管,监测部件设置在所述引流管的导线腔内,并通过设置在导线腔内的导线连接监测装置;导管,所述导管连通所述引流管和引流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佩迈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佩迈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18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麻醉塔用多角度调节的悬臂
- 下一篇: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