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工字型漏斗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10998.4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5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苗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苗建军 |
主分类号: | B67C11/02 | 分类号: | B67C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4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字型 漏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斗,具体涉及一种工字型漏斗。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环保、节约意识的提高,各行业对环保的力度也逐渐加大。生活中,浪费现象依然严重,据调查,理发店所用的洗发水、日常炒菜用的食用油等在用到只剩最后一点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不要的,连同瓶子一起扔掉,这样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还对后期回收瓶子造成不便及污染。家用生活中类似这种的还有很多。为避免浪费而想用普通漏斗将残留的洗发水、食用油等转移到新瓶子里时,若液体倾倒过快则会使瓶体内气体无法溢出,从而导致漏斗中液体无法顺畅的导入新瓶中,影响工作效率。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开号CN202080874U公开了一种漏斗,其包括漏斗,其中漏斗的内腔壁上纵向加工有一气管。上述漏斗不会出现液体倾倒过快而使瓶体内气体无法溢出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洗发水、食用油等比较粘稠,用此漏斗转移液体时,还需人工一直手拿容器作用于漏斗上方直到容器内液体转移完毕,如此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升液体从一个瓶子转移到另一个瓶子的效率并且节省人工,而提供一种工字型漏斗。
一种工字型漏斗,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上组件和下组件;所述上组件包括进液口和内衔口,所述进液口内壁上设有内螺纹,内螺纹的存在可使进液口与有残留液体的容器更好的连接在一起,所述内衔口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所述进液口的一端和所述内衔口一端相互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所述下组件包括外衔口、漏气孔、弧度缘、出液口和导流沿,所述外衔口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所述漏气孔有多个,所述漏气孔环形等间距设在所述外衔口壁面上,所述弧度缘的一端与所述外衔口的内壁相连,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外衔口的一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内衔口外径稍小于所述外衔口内口径,内衔口与外衔口之间采用过盈连接,使得内衔口可嵌于外衔口中且内衔口外壁紧贴外衔口内壁,过盈连接可使上组件和下组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工字型漏斗使用过程中,上组件不易晃动,液体倾倒过程中不会洒出。
优选地,所述弧度缘为内部中空前后通透的壳体,弧度缘的两端开口大小不同,弧度缘与外衔口连接的一端口径大于弧度缘的另一端口径,且弧度缘壁面为有弧度的曲面,弧度缘与外衔口平滑连接,可使工字型漏斗在使用过程中,液体能很顺滑的从外衔口流到弧度缘而不受阻碍。
优选地,所述弧度缘口径小的一端带有竖直向下的导流沿,导流沿壁面很薄,在漏斗使用过程中,液体很容易渍开使其不易残留在导流沿下端的壁面上,液体会经导流沿直接流入出液口所连接的瓶子。
优选地,所述弧度缘位于外衔口与出液口连接处靠近外衔口的一端。在工字型漏斗使用过程中,弧度缘可有效阻止内衔口过多的插入外衔口,从而避免了外衔口上的漏气孔被内衔口堵住的现象。
优选地,所述漏气孔位于弧度缘与外衔口连接处靠近出液口的一侧,所述漏气孔位于外衔口与出液口连接处靠近弧度缘的一侧,漏气孔设有多个,可更高效率的使气体从外衔口的内侧经漏气孔流出。
优选地,所述漏气孔与所述弧度缘之间设有间隙,漏气孔与弧度缘之间间隙的存在,可使漏斗在使用过程中瓶内气体不受阻碍的经漏气孔而放出瓶外,从而起到平衡瓶内外气压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分为两部分,可适用于更多的容器,在使用过程中,漏气孔和弧度缘的存在,可使液体不会因气压问题而导致无法顺畅地从一个瓶子导入另一个瓶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上组件和下组件以过盈连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可使上组件和下组件更好的契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进液口和出液口内壁上内螺纹的存在,可使它们更紧密且牢固地与瓶子连接在一起。如此,用此工字型漏斗转移液体尤其是较粘稠的液体时,两瓶子之间以此漏斗连接,然后竖直放置在平地上即可,避免了还需人工一直手拿瓶子作用于漏斗上方直到瓶内液体转移完毕的困境。省时省力,一举两得,非常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上组件与下组件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组件与下组件结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下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弧度缘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组件;2-下组件;3-进液口;4-内衔口;5-外衔口;6-漏气孔;7-弧度缘;8-出液口;9-导流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苗建军,未经苗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109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