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9934.2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494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金鹏;冯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2 | 分类号: | B60H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002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空调 系统 具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汽车轻量化、排量小型化趋势愈发明显。对于汽车空调采暖系统而言,伴随而来的是发动机缸壁变薄,散热水温下降,采暖热量也随之不足。对此,部分车型采用附加电加热系统作为传统采暖系统的补偿。但电加热系统热效率低,制热COP最大为1,极为耗能。而现有汽车上温度高达700摄氏度左右的排气不会加以利用而被直接排出浪费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可提高整车的燃油经济性、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具有用于排出燃烧废气的排气系统;废热吸收器,所述废热吸收器与所述排气系统进行换热以吸收来自所述排气系统排出的所述废气所具有的至少部分热量;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与所述废热吸收器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利用发动机排气废热来对车内进行供暖,有效地利用了发动机废热资源,减少了电量的浪费,对提高整车燃油经济性、节能环保起到了重大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废热吸收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通过循环水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循环水路上设置有电磁阀和水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室内换热器为并联设置的多个,所述废热吸收器与多个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还设置有多向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室内换热器为双腔换热器,所述双腔换热器的内腔与循环水路连通,所述双腔换热器的外腔填充有相变蓄热材料。
可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废热吸收器为盘管式换热器,所述盘管式换热器套设在排气管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废热吸收器为翅片式换热器,所述翅片式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消音器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废热吸收器位于车辆本体外面,所述废热吸收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通过软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车辆,设置有如第一方面任一种所述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所述车辆与上述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系统100,废热吸收器1,第一室内换热器2,第二室内换热器3,循环水路4,电磁阀5,水泵6,第一三通阀7,第二三通阀8,温度传感器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99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