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720303186.7 | 申请日: | 2017-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34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涛;梁中堂;许利学;王龙;石其运;赵思波;薛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品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S20/30 | 分类号: | H02S20/30;H02S40/22 |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3221 | 代理人: | 姚宇吉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面 组件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领域的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
背景技术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同时也是在21世纪人类社会要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由于太阳能发电有如安全可靠,无污染,不受地域限制,无需消耗燃料,维护简便,建设周期短,建设的规模大小随意,不需要架设输线路,可以方便地与建筑物结合等等一系列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常规发电以及其它发电方式不能比拟的,因而太阳能发电成为目前各国研究得最多,发展也是最快的技术之一。
双面组件能够通过其正反两面吸收太阳能产生电能,相对于普通组件,双面增加了背面发电能力,使得双面组件比普通的组件发电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双面组件的背阳面阳光无法有效到达,导致双面组件的发电能力无法最大化。然而,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固定安放的双面组件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较低,特别是双面组件的背阳面,阳光主要通过漫反射到背面,背面阳光吸收少,导致双面组件增加的发电量减少。同时阳光的直射角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会发生变化,所以太阳能南北方向上斜射到双面组件上,减少了接受太阳的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双面组件吸收太阳能较少导致发电量减少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包括相互连接成排的多个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支撑架体,所述支撑架体包括供放置双面组件,且角度可变的支撑板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底部的支撑架,所述双面组件贴近所述支撑板的一面形成背光面,所述支撑板与水平线的锐角角度在0~90°之间;
反光装置,所述反光装置连接于所述支撑架体,用于将太阳光反射至所述背光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顶托于所述支撑板的立杆以及令所述立杆转动的驱动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立杆包括固定于地面上的桩体以及连接所述桩体与所述支撑板的扭转管,所述驱动结构为一可伸缩的推杆,所述推杆连接所述柱体与所述支撑板以改变所述支撑板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反光装置的结构为“W”型,所述反光装置设于所述扭转管上,所述反光装置可将太阳光反射覆盖于所述背光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反光装置与所述支撑板的锐角角度范围为5~45°。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放置双面组件的支撑板根据太阳南北方向的照射角度预先设置成一定角度,使得阳光可以垂直射到双面组件上,这样双面组件的正反两面能够接收更多的阳光,使得双面组件的发电效率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的支架单元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支撑架体;11、支撑板;12、扭转管;13、推杆;14、桩体;2、双面组件;3、反光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在传统的光伏支架上安装双面组件,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太阳从南北方向上斜射到双面组件上,一天之内太阳的东西方向上的照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双面组件的发电量减少。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放置双面组件的支撑板在南北方向上预先设置成一设定的角度,使得双面组件的表面与太阳的直射方向垂直,并且配合驱动装置在东西方向上的角度变化,使得双面组件的阳光吸收率增加,提高双面组件的发电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双面组件的光伏支架的结构进行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品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品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31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