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300558.0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13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7 |
发明(设计)人: | 彭海霞;曹杰;徐潮伟;唐志;张岚;夏天;陈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966 | 分类号: | A61F2/966;A61M25/09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3 | 代理人: | 蒋真 |
地址: | 21006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丝 支架置入系统 本实用新型 快速交换 导向件 后手柄 前手柄 显影环 助推管 近端 内管 外管 距离可调 手柄组件 塑料支架 一段距离 狭槽 支架 置入 抽出 医护 | ||
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置入系统(10)包含导丝(2)、内管(3)、塑料支架(4)、导向件、显影环(7)、导向外管(8)、前手柄(15)、手柄组件(16)、助推管(17)和后手柄(18),导丝(2)设置在内管(3)内,导向外管(8)近端和前手柄(15)固定在一起,内管(3)近端通过助推管(17)固定在后手柄(18)上,显影环(7)固定在内管(3)上,导向件安装在内管(3)上。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而言,不需要在置入支架的时候先抽出导丝,导丝可以仍然保持在医护人员需要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因为狭槽的位置和距离可调,导丝仅需要很短一段距离即可从系统中引出,则不存在上述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创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
背景技术
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引发的黄疸,缓解方法尚很有限。胆道旁路外科手术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经皮经肝引流手术引起痛楚和胆汁流失,死亡率亦很高。在七十年代后期,内镜下放置胆道支架内引流术的出现,为恶性胆道梗阻的镜下治疗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对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胆管内引流管的置入将免除了患者口咽及鼻腔的不适,克服了鼻胆管引流术造成的体液丢失、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的缺点,也不至于影响患者的进食及仪表。但其置入后无法观察到胆汁的引流情况,无法进行冲洗等,在进行治疗选择时应进行综合的、充分的评估。
由于微创手术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短短几十年中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已经成为当今胰胆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塑料支架置入系统基本上都是常规结构,使用 4.5m的长导丝进行引导器械,在交换器械时十分不方便。为了让医护人员使用器械更方便,交换更快速,从而减少手术时间,给病人造成更少的痛苦,提供可快速交换的医疗器械和方法越来越有必要。
一种主流快速交换方案是在导向管部分设置一斜坡出口,导丝从内管口进入,遇到导向管斜坡出口出来,由于其需要做到内管完全进入导向管内来释放支架,其内管又需要可释放其最长规格的支架,因此其斜坡出口距离导向管远端口需要至少大于内管的长度(其内管组件是由一段内管和推送钢丝一块组成),则导丝从其系统中引出,需要在其系统内占据很长一段距离,导丝将其支架系统引入后则可能存在长度不足的缺陷,不利于医护人员操作。
目前市场上仅在内管上打孔直接引出导丝的方案(COOK)的缺点在于,仅在内管上打孔,在导丝将支架置入系统引入人体后,由于导丝的阻碍,内管无法进入导向管,则支架无法释放,因此必须先将导丝从系统取出,才可释放支架,如此支架系统失去导丝引导,则支架释放位置失去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交换的支架置入系统,以实现快速交换器械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交换支架置入系统,所述支架置入系统10包含导丝2、内管3、塑料支架4、导向件、显影环7、导向外管8、前手柄15、手柄组件16、助推管17和后手柄18,导丝2设置在内管3内,导向外管8近端和前手柄15固定在一起,内管3近端通过助推管17固定在后手柄18上,显影环7固定在内管3上,导向件安装在内管3上,导向外管8设置一足够释放支架长度的狭槽20,内管3安装导向件,导向件限位放置在狭槽20内,内管3开一侧孔3a,导丝2从内管3前端插入,碰到导向件从内管3引出,通过拉动后手柄18带动内管 3使内管3完全进入导向外管8内,则塑料支架4即可释放,同时导丝2在内管3上可沿导向外管8的狭槽20活动,从而实现器械的快速交换功能。
所述导丝2为快速交换2.6m短导丝。
所述内管3的侧孔3a设置在远端靠近导向外管8远端端面位置,并且侧孔3a的开口方向与狭槽20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3005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透气型人工肛门塞
- 下一篇:机械辅助按压装置